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声振论坛 展示 声振杂谈 查看内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

2016-5-16 09:17| 发布者: weixin| 查看: 13441| 评论: 5|原作者: 不详|来自: 网络

摘要: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doc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doc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国际互认测量能力进入世界前3,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同期国际标准总数比例由0.7%提升到1.5%,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 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6年第一批项目支持任务不超过总任务的三分之一,共49个任务方向。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重点研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开展NQI技术在典型领域的集成示范。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5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
一、计量技术
1 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
1.1 应对单位制变革的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
研究内容: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研制基准能量天平、基准热力学温度计精密实验系统,准确测定普朗克常数和玻尔兹曼常数;准确测量浓缩硅28摩尔质量,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定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普朗克常数、玻尔兹曼常数的质量千克单位、开尔文单位复现和传递技术及装置,研究微波电场强度溯源至普朗克常数的里德堡原子量子干涉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基于新一代计算电容测定精细结构常数,结合普朗克常数确定基本常数基本电荷,复现以安培为基本单位的电磁计量单位。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测量实验系统8套:①基准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2套,测定玻尔兹曼常数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在3×10—6范围内;②能量天平法测量普朗克常数试验装置1套,2017年测量不确定度达到5×10—7(k=1),2020年测量不确定度争取进入10—8(k=1)量级;③非空气条件下精密天平1套,1 kg砝码质量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优于13μg;④里德堡原子量子干涉法微波电场精密测量实验系统1套,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0.5 %(k=1);⑤高温基准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2套,600 K至1000 K测量开尔文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5×10—5,1000 K至3000 K绝对辐射温度计测量开尔文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达到(2~10)×10—5;⑥新一代计算电容实验系统1套,精细结构常数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5×10—8,交流阻抗参数量传水平达到10—9量级;⑦浓缩硅28摩尔质量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10—8。发表被SCI检索的论文不少于3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预期性指标】:研制实用化在线校准的高温热力学基准温度计,突破高温气冷堆温度计在线校准技术;研制小型化、低扰动微波电场精密测量量子传感器。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2 时间频率基准及其传递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高准确度锶原子光晶格钟,研究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新方法;研究长距离时间频率光纤传递技术;研究原子喷泉基准钟及其应用,研究喷泉钟紧驾驭氢钟的新技术;研制原子干涉绝对重力基准装置,通过国际关键比对验证重力测量值的准确性;研究综合守时技术,以国家原子时标基准为基础,产生统一的中国协调时UTC(CN),研究UTC/国家秒长基准原子钟驾驭时标的技术;开展高稳定光纤光学频率梳及其应用研究,实现国家波长基准的量值溯源;研究高精度GNSS导航接收机室内校准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测量装置6套:①锶原子光晶格钟实验装置1套,评定不确定度进入10—18量级;②原子喷泉基准钟1台,不确定度优于8×10—16,天稳定度优于2×10—15,喷泉钟紧驾驭氢钟,输出频率7天稳定度优于8×10—16;③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装置1套,系统不确定度优于10μGal;④UTC(CN)产生系统1套,UTC(CN)与UTC的时间偏差优于±10ns,UTC(CN)时间稳定度优于 1ns/5d;⑤光梳波长基准量值溯源装置1套,不确定度优于5×10—13;⑥高精度GNSS导航接收机室内校准装置1套,位置不确定度1 cm,授时不确定度20ns。在SCI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专利不少于6项。【预期性指标】:掌握光钟的高精度比对技术;实现喷泉钟紧驾驭氢钟的技术;提高绝对重力测量的水平;形成利用UTC/基准原子钟驾驭产生稳定可靠的中国原子时的算法;通过光梳实现国家波长基准的量值溯源;实现光学频率梳与超稳激光结合,产生超稳微波,为喷泉钟服务。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3 光辐射计量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超导转换边沿传感器的单光子辐射基准;研制高可靠性、小型化的高准确度、高稳定度激光波长标准;研究极端光辐射度与材料计量关键技术和研制相关测量装置,建立太赫兹辐射多参数以及极端量程光度和超黑材料光谱特性计量标准;针对地球辐射平衡等辐射定标需求,研究紫外至中红外波段基于探测器和辐射源的光谱辐射度计量基准和扁平化量传体系;研究光腔衰荡法气体成份量基准,建立基于光频梳的光谱测量装置,实现CO2/CO的成份量测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标准及测量装置11套:⑴光子数可分辨微弱光辐射计量标准装置,量子效率标准不确定度2.5%;⑵633nm光波长标准装置,波长的标准不确定度≤2×10—11;⑶太赫兹功率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1.5%;⑷太赫兹频率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5×10—11;⑸极端量程光亮度、光照度计量标准装置,照度测量上限为5×104lx、下限为1×10—11lx,不确定度2%~4%;⑹500~2000nm超黑材料漫反射比测量标准装置,测量范围达到0.01%;⑺基于高温固定点的光谱辐射度标准,最佳不确定度0.6%;⑻在中红外波段3μm~5μm建立光源的光谱辐射度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3%~6%;⑼基于可调谐激光器的光谱辐射度计量标准与量传体系,最佳不确定度0.2%;⑽荧光色度测量装置,不确定度为1.8%;⑾基于PDH锁频的稳腔长光腔衰荡光谱自动测量实验装置,3小时光腔温度变化不超过0.005℃;1米长光腔长度变化不超过20nm,与称重法配制标气相比,测量结果相差不超过5%。申请发明专利3项,论文30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3项。【预期性指标】:建立新一代高精度、扁平化的光谱辐射度计量定标平台,满足卫星与地面光谱辐射度尖端定标需求。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4 电学量子与几何量计量基标准研制
研究内容:研制量子电压相关基标准的核心大规模集成约瑟夫森结阵器件;研制峰值10 V、频率50 Hz~400 Hz的工频交流量子电压标准,研制便携免液氦型量子电压标准,研制量子功率基准;研究纳米电路高频量子阻抗特性及测试系统;研制X射线晶格比较仪标准装置,实现硅单晶晶格常数的定值及溯源,实现量值国际等效;研究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几何量计量基准,研制光频梳绝对测距装置。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量子基标准及测试系统所需芯片2种:①研制出集成规模大于1万个结的约瑟夫森结阵器件;②研制交流量子电压系统所需芯片。研制基标准或测量装置6套:①交流量子电压标准装置1套,峰值10 V、频率50 Hz~400 Hz,不确定度5 μV/V(k=1);②便携式免液氦维护型量子电压标准1套;③400 Hz有功量子功率基准装置1套,电压100V,电流 5A,电压、电流及有功功率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0.001%(k=1)、0.001%(k=1)、0.002%(k=1);④量子阻抗零拍检波测试系统1套,频带范围GHz,可测量—110 dBm微小信号;⑤X射线晶格比较仪1套,测量不确定度:5.0×10—7(k=1);⑥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几何量计量核心装置1套,测量不确定度10—7。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预期性指标】:研制各种量子电压基标准所需的核心器件,系统化建设电学量子基标准体系,研究交流量子电压量值传递方法,研制便携式量子电压标准并推广其在工业、国防、军工、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对400Hz有功功率的精确测量。建立X射线晶格比较仪国家计量标准装置,申请制定国家校准规范和国家标准,开展国际比对。研制光频梳绝对测距大长度测量实验装置,提升大长度计量能力。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5 气相分子化学反应精确操控与精密测量系统
研究内容:研发量子态分辨的冷原子分子束源装置,研究冷分子离子的精确操控技术,精确测量极低温下的基元离子—分子反应速率;研发高精度、高分辨的光谱和质谱技术,精确测量关键化合物和反应物的分子键能;研制高精准定性定量能力的光谱质谱系统,实施靶向的气相离子/分子合成,精密测量功能分子结构及活性;研制存储超大离子的离子阱、离子信号无损探测系统,研究离子阱内生物大分子精确操控、激光解离和结构精确鉴定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极低温量子态选择的基元离子—分子化学反应实验装置1套,离子分子束源温度低于6K。化学键能精密测量装置1套,实验获得5个以上重要分子的精确键能的测量数据,键能的精度超越化学精度(<1 kcal/mol)。光谱质谱分析系统1套,质荷比测量范围10~2000amu。基于紫外激光—质谱技术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精确测量系统1套。离子阱检测最大质荷比30000Th;质量分辨率大于等于30000;实现激光器对质量大于等于29KDa大分子的解离,序列覆盖率优于60%。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预期性指标】:形成气相分子化学反应精确操控与精密测量研究基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 新领域计量标准
2.1 先进制造中关键参量的计量标准和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以光学频率梳等前沿技术的面形测量方法和高精度面形轮廓标准装置;研制混合式角度标准装置,研究宽带实时角度发生及同步比较技术、混合动态测角与溯源技术;研究晶圆标准片计量技术,研制校准装置实现集成电路线上测量仪器直接校准;研制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仪,研究纳米材料微区拉曼准确测量与溯源技术;实现相关参量的国内量值统一及溯源,参与国际比对,满足量值国际等效性。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装置4套:①非球面面形轮廓标准测量装置1套,面形轮廓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2μm(球面或非球面);②混合式角度计量标准装置1套,0°/s~100°/s范围内角度示值误差:0.2″,100°/s~200°/s范围内角度示值误差:0.5″,200°/s~300°/s范围内角度示值误差:1.0″;③晶圆标准片校准装置1台,测量不确定度小于4 nm(k = 1);④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测量装置1台,拉曼空间分辨力80nm,拉曼光谱分辨力2 cm—1。发表文章10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2 精密制造中的补偿和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干涉测量中的气体折射率高精度测量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气体折射率高精度测量仪器;研究散斑数字比较全息测量技术,研制相关仪器装置,实现精密制造中表面形貌和形变的高精度无损动态、高效测量;研究微纳三维动态位移(测头)校准装置,形成主轴及测头的动静态参数综合计量系统;研究自支撑薄膜标准溯源技术,实现微膜非接触式高精度测量,建立国家微膜计量标准测量装置,满足微电子半导体、新能源及精密机械等先进制造的溯源和科研需求。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1.研制测量装置6套:①气体折射率测量仪1套,折射率测量相对不确定度2×10—8(k=2);②可用于双频激光干涉仪的新型波长跟踪器2套,长时间稳定性(24小时)优于10—7;③散斑数字比较全息测量装置和算法软件1套,工作波长532nm,测量不确定度0.1微米,视野范围10×10厘米;④建立高速主轴动静态参数计量标准装置1台,实现额定转速下的动态参数测量不确定度(线值)优于80μm(k=2);结合三维动态位移(测头)校准装置,形成主轴及测头的动静态参数综合计量平台,全面评价整机质量;⑤自支撑薄膜厚度计量标准装置1台,测量范围:(10~100)μm,测量不确定度:(0.5+0.03H)μm。发表论文12~20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4~8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4项以上,研究成果在精密制造现场应用。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3 航天空间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空间标准太阳电池计量标准装置、模拟空间太阳光源和测量装置及其溯源技术;研究建立带电粒子水吸收剂量和光子硅吸收剂量标准装置和溯源技术,研究固体剂量计空间辐射累积剂量测量方法;研究建立(0.5~300) keV单能X射线标准装置;研究建立基于长寿命α核素和β核素的活度计量标准装置和量值溯源技术;研究注量、水吸收剂量等导出量的复现新技术并建立计量基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基标准测量装置9套,标准器2套:①建立空间标准太阳电池量子效率和短路电流计量标准装置1套,短路电流不确定度优于1.2%(k=2);建立IV特性测量装置1套,模拟光源辐照不均匀度和不稳定度优于2.0%(k=2);②建立固体核径迹探测测量装置、Co—60γ射线硅吸收剂量标准装置、质子水吸收剂量标准装置共3套,不确定度分别优于10%、5%和2%(k=1);③建立(0.5~300) keV单能X射线标准装置1套,X射线光子数测量不确定度好于5% @10keV;④研制基于长寿命α核素和β核素的标准器2套,年稳定性好于3%;研制活度测量装置2套,标准不确定度好于1.5%;⑤研制热中子注量基准装置1套,均匀性好于0.8%。参加国际比对3项,发表论文26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4项。建立太空环境下太阳电池翼的计量平台。发布航天相关电离辐射基本物理参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4 海洋声探测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常压、高静水压下水声声压量值复现新方法并建立校准装置;研究有限空间内校准频率拓展技术,减小不确定度水平;研究水声换能器辐射声场与水声材料参数测量方法,研究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测量技术。研究海水密度与声速测量,建立静力式离线、在线海水密度计计量标准,建立温度压力范围宽广的海水密度与声速测量装置,研究极端条件对海水密度与声速的影响。研究以海流计、多波束声纳等为代表的声探测设备校准技术,建立水流速计量体系,解决多普勒海流计的溯源问题。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计量基标准装置7套:①建立常压下水听器校准装置,包括互易法与光学法装置各1套,覆盖频率范围20Hz~500kHz,不确定度优于0.7 dB(k=2);②建立高静水压下水听器校准装置,压力上限10 MPa,频率范围10 kHz~100 kHz,不确定度优于1.0dB(k=2);③建立水声材料参数测量装置,200 Hz~2 kHz频率范围内回声降低和插入损失的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1.5 dB(k=2);④建立在线与离线海水密度计量标准装置,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3×10—6和0.3分度;⑤建立范围宽广的海水声速测量装置,温度273K至350K,压力高至30MPa,包括直接测量标准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01%,直接测量的海水声速仪校准装置1套,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05%;⑥针对多普勒海流计,建立海流计校准装置,流速范围(0.01~3)m/s,不确定度优于(0.1%+2mm/s),进一步开展多普勒海流计的现场校准。发表文章20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5 医学与健康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呼吸、血氧、血透等人体关键生理参数计量校准基站,建设相关平台;研究骨质疏松诊断设备计量溯源及中国人群骨密度数据库建立的质量保证和标准化;研究动态、融合类图像质量计量溯源方法和MRI比吸收率计量方法;研究前沿医用光学技术关键参数计量方法,优化改进医用光学/工程光学已研制计量装置;研制高空间分辨共焦拉曼光谱仪样机、拉曼成像参数标准装置;研究癫痫等神经系统脑疾病精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关键技术及标准化流程;研制标准水听器和耐高声强水听器,建立相应测量系统,研制基于热释电效应超声测温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1.研制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的计量标准装置15台套,提升现有工作基准1套:①呼吸机测试仪校准基站:静态压力(0~100)kPa,最大允差±0.01kPa;血透机检测仪校准基站,电导率(10~20)mS/cm,误差±0.05mS/cm;血氧饱和度模拟仪校准基站:相对标准偏差1%~2%;研制输液泵分析仪、婴儿培养箱分析仪、生命体征和电生理校准基站;②建立骨质疏松诊断设备计量标准装置,骨密度范围0.5g/cm3~2.0g/cm3,建立3万样本量中国人群骨密度数据平台;③研制PET—CT图像计量学评价标准装置:低对比度分辨力≤0.5%;研制多模态通用动态图像检测模体:位移分辨力≤0.5mm;研制MRI系统SAR值测量装置:动态范围10μW/g~1000W/kg;④研制眼科OCT计量标准装置、综合验光仪在线检测装置、小顶焦度检测装置;提升角膜曲率计工作基准;⑤研制拉曼光谱成像参数校准装置、氧气透过率标准膜。
2. 研发基于306通道脑磁图、256通道脑电图的自动源定位系统,定位精度毫米级,并研制对神经系统脑病甄别、发作检测、术前评估系统;建立误差≤3ms脑电—神经调控同步治疗平台。
3. 研制高空间分辨共焦拉曼光谱仪样机,拉曼光谱分辨力0.5cm—1,空间分辨力0.7μm。
4. 研制标准水听器和耐高声强水听器,建立相应测量系统:频率0.5MHz~15MHz,声压1kPa~5MPa,温度系数0.2dB/℃;研制基于热释电效应超声测温系统:温度20℃~60℃,分辨率2℃。
5. 发表被SCI检索论文14篇,EI检索论文18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7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培养博士6人,硕士16人。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3 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技术
3.1 重点领域急需化学成分量标准物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大众健康、环境监测、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食品、消费品、环境、矿产资源、安全防护等领域急需的典型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素类、全氟化合物、溴化阻燃剂等)、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元素形态)、监测用气体等系列标准物质研制;开展具有计量溯源性的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定值技术、标准物质制备及分离技术研究,满足纯物质、溶液、复杂基质中化学成份量溯源需求;并通过参加/组织国际计量比对,实现国际互认。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标准物质:具有计量溯源性的国家级标准物质305种。不确定度指标:纯物质≤1%,溶液≤1%~5%,基体物质≤10%~20%;混合气体≤1%~5%,零点气体≤10%~20%,包括:①食品污染物、抗生素、元素形态等14种;②食品真菌毒素15种;③生产安全:新型混合气体及零空气12种;活性炭管及滤膜13种;④环境及水质38种;⑤塑料皮革等23种;⑥农业领域50种;⑦新型矿产71种;⑧海洋监测69种。高准确度定值关键技术及方法40种。CMC核心测量能力:17项。参加/组织国际计量比对或能力验证8次。发表科技论文40篇,其中SCI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个。
3.2 大数据下新型电磁计量标准的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智能电能表在线电能计量大数据,研究电能表集群式在线电能计量标准,研究智能电表软件型式评价方法,建立计量溯源体系,解决在用智能电表计量准确性及可靠性评价需求;研究典型复杂用电工况下的计量传感、校准方法以及计量装置;研究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下动态负荷电能计量标准和电能现场校准技术,实现交直流充电桩(机)整体现场检定;建立超低频交流电压及阻抗标准,解决新型大容量在线储能电池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关键性能参数溯源。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电磁计量标准或装置7套:①建立电能计量大数据计算数据库,形成电能表集群式在线电能计量检定系统,在用智能电表计量准确率(万台级)不低于95%;②建立35kV级配电线路单相高压谐波功率计量标准装置,1~20次谐波有功功率测量不确定度0.02%~0.2%(k=2),10kV配电网电量在线测量不确定度0.2%~1%(k=2);③建立动态负荷电能计量标准装置,交流动态有功电能测量不确定度:0.01%(k=2);④建立交流充电桩现场检定装置,有功电能测量不确定度:0.02%(k=2);⑤建立直流充电机现场检定装置,直流电能测量不确定度:0.02%(k=2);⑥建立100mHz超低频电压标准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达到5×10—4(k=2)。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8项。发表SCI或EI检索论文20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10项。主导或参加国际比对2项。【预期性指标】:建立在用智能电表可靠性评估体系,形成智能电能表软件型式评价系统。建立复杂用电工况下电量的量值溯源体系。建立超低频阻抗计量装置,锂电池低频阻抗校准装置及储能电池健康状况评测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二、技术标准
4 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4.1 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与信息交互服务通用类和基础类标准,包括时空信息分类编码、地名地址地理编码、术语、语义表达、产品等标准;研究时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共享与集成技术标准,包括地上下与室内外信息的获取、处理、数据库建设、信息接口与交换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标准;研究时空信息应用服务方面技术标准,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全息位置地图与位置服务、泛在服务、运行维护与质量测评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通用类和基础类国家标准10项;时空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方法类国家标准15项;应用服务类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建立支撑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与评价技术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2 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需要的重要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的标准要求,研究重要军民通用资源结构体系标准;研究军民通用物资、设备、器材、设施、技术保障人员等资源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兼容性、互换性的信息符号、代号、标识标准;研究跨系统、行业、领域多标准体系相融的军民通用资源信息代码转换技术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6项,包括:军民通用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国家标准1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符号、代号、标识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代码转换技术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方法国家标准5项;【预期性指标】:建立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保障国防动员需要的重要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军地共享共用的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3 支撑重点领域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重点领域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目标实现及监管的标准需求,研究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能效检测、能耗监测、能源管控、系统优化、泛能集成及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领跑者”指标确定方法并形成相关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技术标准;研究重点行业能耗限额及其配套标准;研究能源管理体系及绩效评估、节能量及用能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节能国家标准12项;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国家标准8项;重点行业能耗控制和配套国家标准8项;能源管理及市场化节能机制相关国家标准12项;【预期性指标】:建立支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控制的标准体系;构建支撑市场化节能机制的关键技术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4 典型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再生资源分类、收集、运输、检测、处理处置以及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标准;研究园区产业链诊断优化技术、物质流分析、园区循环化改造技术方法、改造效果评估等基础标准;研究钢铁、有色、纺织、煤炭、化工、电力等产业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最佳技术指南和行业循环利用绩效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土地资源分类、调查、评价、利用技术标准;研究重要矿产资源检测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60项,包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国家标准14项,支撑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标准10项,典型行业循环产业国家标准13项,土地调查评价分类利用国家标准3项,重要矿产资源检测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形成支撑土地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集约节约利用、工业废物循环利用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标准体系;建立产业链诊断技术方法工具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5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应用及评测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同类型导向标识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求,研究城市寻路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包括:研究图形符号设计、测试及具体图形符号的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典型公共场所中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及关键标准;研究寻路导向标识系统规划与应用效果的评测技术、评测指标体系和标准;研究寻路导向标识系统中各类标识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技术标准;应急疏散导向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安全信息识别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城市寻路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国家标准22项;应急疏散导向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国家标准4项;安全信息识别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4项;【预期性指标】:构建完善的导向标识系统国家标准体系,服务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发表论文15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 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5.1 新型农业投入品与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与标准样品实物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复合型生物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微生物菌剂功能与安全评价技术标准;研究常见肥料中有害物质分类、检测方法、有效性评价、质量分级技术标准;研究宠物等特种饲料、新型水产品及饲料用海藻原料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质量分级等共性技术标准;研究粮油、药食同源农产品、茶叶、烤烟、畜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分级国家标准样品;研究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功能活性成分分析、产地识别与真伪鉴别用国家标准样品;研究微生物菌剂质量评价分析国家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研究并获得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15项,包括:复合型生物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质量控制、功能与安全评价国家标准6项;常见肥料中有害物质分类、检测方法等国家标准8项;宠物与新型水产品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质量分级等国家标准6项;农产品质量分级用国家标准样品5项;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功能活性成分分析、产地识别与真伪鉴别用国家标准样品7项;微生物菌剂质量评价分析用国家标准样品3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研究并形成相关行业标准报批稿8项,发表论文1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2 重要农林产品现代加工质量提升共性技术标准
研究内容:研究大宗粮食分类收储、超标粮食分仓储存技术标准;研究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清理、调湿、轧花、在线检测与工艺优化等智能化、柔性化、规模化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改性木材、阻燃人造板、功能木地板等新产品质量要求和加工新方法技术标准;研究玫瑰茄、金银花和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标准;研究畜禽及水产品深加工新技术标准;研究动物皮毛深加工新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大宗粮食分类收储、超标粮食分仓储存国家标准4项;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智能化柔性化加工国家标准4项;改性木材、功能木地板等质量要求和加工新方法国家标准5项;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标准3项;畜禽及水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国家标准2项;动物皮毛深加工新技术国家标准2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6项,研究并提出行业标准报批稿10~15项,发表论文10~15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3 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制造基础标准,包括:参考模型、术语、产品数据描述、数据采集、数据字典等基础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产品对象标识、解析、可视化等自动识别标准;研究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标准,包括:数字化设计、建模、仿真、工程等数字化协同标准,通信接口、通信协议、时钟同步、互操作要求、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互联互通等系统集成标准,智能调度、能效优化、安全控制等过程控制标准;研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包括:增材制造关键工艺和检测标准,机器人术语、分类、通用要求、设计规范、接口规范、通信规范、性能评估与测试、人机交互、安全规范、信息安全、软件、环境可靠性、环保、能效评估和模块化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90项,包括:智能制造基础国家标准20项(基础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15项、自动识别标准5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国家标准35项(数字化协同标准5项、系统集成标准15项、过程控制标准15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国家标准35项(增材制造标准5项、机器人标准30项);【预期性指标】:构建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增材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和机器人技术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4 支撑重点领域工业三基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先进基础制造工艺标准及相关基础制造装备标准;研究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制造业配套核心基础零部件标准,包括:高档功能部件、新型减速器、大型液压件、制动系统和轴承、高压柱塞泵、高精度齿轮、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弹簧、风电密封等基础零部件标准;研究模块化、工业数据等支撑工业三基的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国家工业标准基础数据库。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基础制造工艺及相关基础制造装备国家标准11项;核心基础零部件的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国家标准25项;模块化、工业数据等国家标准4项,建立典型领域国家工业标准基础数据库1个。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5 先进结构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品质特殊钢、海洋工程用钢、建筑用钢、新一代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等钢铁领域技术标准;研究轨道交通用铝镁材、航空航天用有色金属材料、铜钢复合结构材料等有色金属领域技术标准;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及水泥、新型建筑墙体、屋面系统材料和部品等建材领域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钢铁领域国家标准12项、有色金属领域国家标准12项、高性能混凝土及水泥等领域国家标准6项;【预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重点产品行业标准报批稿10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标准,SOC/IP核、裸芯片、A/D、D/A、微机电系统(MEMS)、射频电路等领域产品规范及工业控制芯片、高压电路等标准,以及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技术标准等;研究供应链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关键软硬件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等要求和评估标准;研究LED显示屏性能、光安全、能耗要求及评价方法标准、柔性显示屏的光学、图像质量、视觉质量、机械性能要求及测试技术标准、新型显示材料和器件标准;研究智能终端接口、人机交互、数据格式等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集成电路国家标准12项、信息安全国家标准8项、新型显示国家标准10项、智能终端国家标准5项;【预期性指标】:完成智能硬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报告5份。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7 “互联网+新能源”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存储、转换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术语、接口等基础标准;研究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主要设备、检测、安装、运行维护、能量存储等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关键标准;研究低成本储氢材料、新型离子交换膜、双极板、膜电极、电堆和发电系统的寿命预测及快速评价等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标准;研究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仿真计算、在线分析、网源协调以及大容量直流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大电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化对电气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控制智能化电气安全水平和针对电气智能化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试验方法等智能化电气设备共性安全标准;研究智能电网用户端子系统接口网关、主系统与子系统、外部系统信息交互要求、系统能源效率管理和评估、电力消费需求侧响应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模式的新能源国家标准9项,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关键设备及运行国家标准8项,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标准7项,大电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国家标准10项,智能化电气设备共性安全标准6项,以及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及电力消费需求响应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建立“互联网+新能源”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8 生物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动物、植物、微生物样本管理与利用技术、生物物质鉴别及精确检测技术、重要生物产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开展标准研究,具体包括:研究生物样本分级、采集、贮存、管理、使用和共享技术标准,生物样本信息获取、存储、分析与处理技术标准,生物样本特异表达关键基因鉴定技术标准;研究蛋白质鉴别及检测技术标准,酶的标准底物定值方法及技术标准,功能性蛋白质的活性、酶活性检测及评价标准;研究细胞计数、纯度、活性及其内在生物分子的精确测量方法,相关产品和生物试剂的质量控制等生物技术标准;研究生物育种质量控制、操作技术规范、特异基因检测、种质鉴定以及特性鉴定等技术标准;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标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标准样品及检测技术标准,海洋生物产品质量控制等技术标准;研究生物次生代谢物分离、提取、纯化、检测、结构鉴定、活性测定、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代谢物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70项,研究并获得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15项,包括:生物样本国家标准15项、生物检测国家标准20项、生物育种国家标准15项、海洋生物国家标准10项、生物次生代谢物国家标准10项,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细胞、代谢物等国家标准样品共15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9 高端装备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飞行设计与仿真、工艺工装,航空用复合材料及标准件、基础与结构要素标准,无人机标准,研究新一代运载火箭、新型平台和载荷、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器等标准;研究机床数控系统及部件功能、性能与可靠性标准,研究高精度影像仪、工业CT等高端测量设备校准、检测方法等标准;研究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及LNG、LPG、游轮等高技术船舶总体、结构、材料、建造、配套系统与设备标准,研究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海洋观测监测装备,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平台、钻井船等海洋工程装备总体、结构、试验、升降系统、配套设备标准,研究数字化造船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2项,包括民用航空装备与航天装备国家标准12项、高档数控机床国家标准8项、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标准12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10 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及交易保障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围绕基础信息编码、信息交换与共享、电子凭证、主体实名认证、产品追溯和产品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标准需求,研究电子商务基础信息编码、交换和共享等基础标准;研究质量追溯和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风险预警等交易平台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多语种产品信息描述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贸易便利化电子单证和凭证等基础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5项,包括:电子商务基础信息编码、交换和共享国家标准10项;质量追溯和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风险预警国家标准20项;跨境电子商务多语种产品信息描述国家标准5项;贸易便利化电子单证和凭证国家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完善电子商务技术标准体系;获得10项软件著作权;申请发明专利2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11 消费品质量安全管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跨行业、领域的消费品通用安全及检测方法标准,研究关于特殊人群、个性定制、组合组装等领域的消费品安全标准,研究家具、家电、纺织服装等重点消费品安全标准;研究消费品安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标准,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消费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信息融合与集成标准,研究消费品安全在线信誉监测和评价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制造环境下产品协同设计、产品质量安全改进和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研究基于质量链一体化的消费品安全过程管理标准,研究消费品溯源编码和状态实时监控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消费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及检测方法国家标准30项、消费品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国家标准10项、消费品安全质量控制和过程追溯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3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6 中国标准国际化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国际标准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制造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厂自动化无线通信技术、智能装置和智能测控设备可靠性、EPA通信行规、在线水质分析仪、配电系统安全监测、移动机器人及其智能单元电气设备环保要求数据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新能源领域国际标准,包括:风能预测及评估、新能源发电并网、微电网设计、高压直流电力电子设备动态条件、低压配电系统安全监测设备、电力变压器偏磁抑制装置、燃料电池术语、液流电池性能、起停电池性能等国际标准;研究电动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包括:电动汽车换电性能及安全、电动汽车充电控制导引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包括:同轴通讯电缆、射频连接器、激光显示设备、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柔性显示器件、液晶显示器件、家用电子系统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海洋技术和装备国际标准,包括:海洋探测设备设计及试验方法、潜水器、海水淡化、海洋观测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遥感领域国际标准,包括:遥感影像传感器与数据校准、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信息服务等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技术和装备、遥感等领域提出4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预期性指标】:国际标准技术研究报告20份、发表论文4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有关说明:项目申请单位应具备参与国际标准相关工作的基础条件,优先支持相关领域已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国际标准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及分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工作组召集单位或国内技术对口等单位。
6.2 优势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研究船舶海上设备国际标准,包括:新型燃料动力船舶、海上风能开发、工程与作业船、船用机械设备、应急设备、绿色船舶安全性、安静性与能效评估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中医药领域国际标准,包括:中医药术语及编码、中医药材、器具仪器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纺织领域国际标准,包括:纤维和纱线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家电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家用清洁机器人、养老助残家电、厨房设备、洗衣设备、美发设备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电力装备领域国际标准,包括:混流式水轮机发电设备、防爆电气设备、电气绝缘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工程建筑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工程建筑无损检测国际标准;研究通用基础国际标准,包括:人类工效、公共信息导向、术语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船舶海上设备、中医药、纺织、家电、电力装备、工程建筑、通用基础等领域提出2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预期性指标】:国际标准技术研究报告20份、发表论文4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有关说明:项目申请单位应具备参与国际标准相关工作的基础条件,优先支持相关领域已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国际标准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及分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工作组召集单位或国内技术对口等单位。
6.3 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开展东盟、中亚、东北亚、北美、欧洲、非洲、阿拉伯等我国重点贸易区域与我国标准体系差异性研究,开展重点贸易产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在铁路、核电、进出口电器电机产品、陶瓷、摩托车、服装、稻谷、小麦,以及海洋观测、海水利用、海洋能、海洋检验检测、国际海地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深海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我国标准与主要出口贸易国标准比对分析,对标准的关键指标进行实验验证;开展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研究,在电力、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轻工、纺织消费品等领域开展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差异性研究,对标准关键指标进行试验验证,为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提供技术依据;开展我国农业标准在东盟国家适用性技术研究,在柬埔寨、越南等地研究建立中国农业标准应用基地;研究英文国际标准化语言特征,建立标准化英汉双语语料库及本体知识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铁路、核电、进出口电器电机产品、陶瓷、摩托车、服装、稻谷、小麦,以及海洋观测、海水利用、海洋能、海洋检验检测、国际海地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深海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50项重点标准的比对分析和境外适用性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实现3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在东盟国家建立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构建不少于3000万中文字符、1500万英文单词的双语标准化语料库,实现标准化用语覆盖率大于85%,准确率达到90%,本体知识系统1个。【预期性指标】:完成10个重要国家和区域的标准化体系分析研究报告。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三、检验检测
7 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7.1 金属材料超声无损检测及微损测试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阵列传感器柔性激励的超声三维透视成像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究压电阵列式超声导波多模态成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金属制设备在线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究铁磁性金属材料早期损伤的磁声发射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制超声检测仪器、试块性能测试评价平台及检测工艺验证平台;研究液压鼓胀和在线压痕的微损材料性能检测及试验制备技术并研制仪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新仪器或系统不少于8台套,关键部件国产化,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阵列柔性激励仪器:最大激励接收通道:32/64PR;激励信号为任意波形;具有工艺仿真与三维检测成像功能;电磁超声检测仪器:任意波形激发;自激自收模式下,接收电路恢复时间<5us;传感器检测温度750℃时,接触时间>30s;工作带宽覆盖50kHz~10MHz;接收电路程控前置放大增益>100dB;机械式取样机:单个样品取样时间小于2小时,设备尺寸小于80mm;液压鼓胀检测仪:材料屈服强度测量误差小于30MPa;磁声发射检测仪器指标:磁化激发频率1Hz~500Hz;无线全数据通讯;5M/s采样率16位精度2通道连续波形连续24小时不间断采集和上传;动态范围不小于90dB。正式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7.2 新型消费品检测及评价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消费品中超细颗粒及功能性材料的快速甄别、半定量检测、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其对产品功能的影响,建立此类消费品中的成分识别—安全性评估—功能性评价体系;开发新型家用产品风险和缺陷的分析、监测和无损检测技术,建立产品风险规避、早期失效损伤修复和延寿技术,及中后期的监测技术;建立新型家电产品失效案例数据库,对故障高发性零部件建立相应的治愈机制和工艺;开展新型家用电子产品中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关键检测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针对至少6类消费品,建立其所含超细颗粒和功能性材料的识别、半定量检测技术、安全性评估及功能性评价方法;针对家电产品的腐蚀缺陷、裂纹缺陷及材料原始组织缺陷及工艺缺陷,建立分析模型总计不少于4项,风险分析评价技术不少于8项,相应的处置技术不少于8项,典型家用机电产品的应用示范不少于4类;申请失效案例数据库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新型智能化家用电子产品关键检测技术不少于10项,使用感受评价模型不少于5类。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7.3 游乐园和景区载人设备全生命周期检测监测与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游乐园和旅游景区内的游乐设施、索道等载人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监测技术。研究载人设备的故障和失效模式及影响质量因素的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旋转、滑行、升降等主要游乐设备类型的虚拟仿真、质量预测和虚拟体验技术并开发系统;研究其本质安全设计和建造技术;研究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质量性能评价技术并开发系统;研究风险分析与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开发动态质量监测技术与平台。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建立的载人设备和设施的设计、建造、状态监测、故障诊断、风险分析与完整性评价技术。旋转、滑行、升降等主要游乐设备的虚拟仿真、质量预测和虚拟体验系统1套,应用案例不少于10个。重要的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质量性能评价系统3套,应用案例不少于10个。建设动态质量监测与管理平台1个,应用案例不少于5000个。正式颁布的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正式颁布实施的国家/行业标准不少于15项,应用案例不少于200个。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7.4 高频跨境生物多目标高精准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以口岸截获海量跨境生物为对象,研究高频跨境寄生真菌高阶元多目标检测筛查技术;研究高频跨境昆虫及媒介生物多目标检测鉴定技术;研究高频跨境细菌和病毒高精准检测技术;研究真菌和细菌活性鉴别技术和溯源技术;研究跨境生物智能鉴定系统;研发跨境生物检测试剂。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至少3个科属高频跨境寄生真菌高阶元多目标检测筛查方法,准确率达到98%以上;建立至少4个属跨境昆虫和媒介生物多目标检测方法,建立至少50种跨境细菌病毒高精准检测方法,建立有效的检测活性鉴定方法和10种以上真菌、细菌溯源方法,研制1套智能鉴定系统(指标:能同时鉴定上千种生物、耗时1小时内),研制跨境生物参比物质不低于20种,制订检测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5项,研发检测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2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低于20个,研制检测产制品不低于30个,研制快检装置3个。【预期性指标】:形成5个类群高频入境生物的高阶元和高精准鉴定的技术体系,支撑国境生物安全和国际贸易。
实施年限:2016年—2020年。
8 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
8.1 典型石化装置动设备检测监测与完整性评价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泵、压缩机等石化装置重要动设备;研究故障模式、故障概率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严苛工况下(高温、高压、高转速、复杂载荷和恶劣介质环境)关键部件的复合失效机理、选材评价、寿命预测及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石化装置重要动设备质量检测和状态监测技术,开发典型动设备全生命周期性能检测系统;研发动设备运行过程中质量完整性评价技术及系统;研发动设备在线可靠性评价及设备群质量预警平台。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①开发典型动设备故障数据库系统1套,包括典型石化动设备故障案例库和故障概率数据库,应覆盖离心泵等主要石化动设备,故障案例应包含关键部件的运行频谱,案例数量不少于500个,故障概率统计范围不少于4年;②提出转动轴、叶片、机械密封等关键部件复合失效机理;选材评价、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价技术不少于10项;③典型石化动设备状态监测和检测新方法不少于10种,质量完整性评价技术不少于5项,在线可靠性评价方法不少于5项;开发动设备质量完整性评价系统,故障预警和检维修策略制定等系统;开发具备往复压缩机组、离心机泵等设备群的在线/离线统一预警平台;④典型动设备全生命周期性能检测系统;⑤研发在线检测仪器不少于2套;⑥研制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⑦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实施年限:2016年~2019年。
8.2 重大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检测监测及维护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重大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及维护需求,研究重大机电装备及系统服役质量状态检测、监测技术与系统配置优化技术;研究复杂机电系统的分布式智能传感检测、监测网络系统;研究检测、监测系统的有效性分析技术;研究多维多态检测数据校正与信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复杂机电系统的服役状态质量指数(Q指数)表征体系与评估技术;研究复杂机电系统维护质量控制技术、工作规范与评估标准;研究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预警云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针对复杂机电装备系统服役运行,形成在线检测、监测新技术不少于10项,形成故障溯源系统不少于2套,研发在线检测、监测装置不少于5套;建立一套大数据环境下服役质量分析及服役质量指数体系,建立服役质量评价系统不少于2套,建立多维多态信息融合及服役质量状态分析算法库;建立新型复杂机电装备服役质量、维护质量评价方法不少于5项;研制典型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预警、管控云平台不少于2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申请软件著作版权15项;发表SCI检索论文不少于1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8.3 国产自主高端核心集成电路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国产自主高端核心集成电路测试评价和检测技术研究,如高端处理器、信号处理器、工业控制芯片、SOC/IP核、射频识别芯片、A/D、D/A等高性能战略性核心基础元器件检测技术研究;开展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电路产品和传感器检测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基于国产自主高端核心集成电路的测试评价检测新技术和检测装置5项:①SoC测试系统和功能验证/性能测试用例及基准程序库1套,满足字长、工作频率、峰值运算能力等处理器类器件性能验证。覆盖高性能计算CPU和事务处理型CPU;②高端处理器接口电路协议与电参数检测系统2套,其中接口电路电参数测试系统1套(测量DDR、PCIE等接口),接口电路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1套(测量包括DDR、PCIE等接口电路的协议一致性);③超高频RFID标签芯片测试及可靠性评估系统1套,可测读/写灵敏度优于—20dBm,可进行防碰撞等测试;④高速/高精度A/D、D/A测试评价系统1套,精度达到12~16bit,采样率达到2~3Gsps;⑤工控电路测试评价系统1套,适合工业强干扰环境与大温差范围的工业用芯片的性能功能与可靠性及应用验证测试;⑥建立高端自主核心集成电路测试平台:捕获灵敏度>—135dBm,跟踪灵敏度>—145dBm,冷启动首次定位时间90s,热启动首次定位时间10s。申请发明专利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SCI论文不少于4篇。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有关说明:由集成电路领域领先企业牵头组织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8.4 柔性等新型显示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柔性显示、LED显示等新型显示检测技术及关键检测装置,包括柔性显示屏弯曲角度对亮度、色度、均匀性和功率消耗等主要技术指标的影响及其自动检测技术;扭曲角度对显示性能的影响及不同角度下的极限弯曲和扭曲次数的自动检测技术;耐曲挠性、温度依赖性等各项极限参数与关键指标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装置。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柔性显示屏检测装置5种,共10套:① 柔性显示屏弯曲和扭曲特性自动测量系统2套,测量系统软件界面设有弯曲角度和扭曲角度扫描范围,以及扫描速率输入对话框,弯曲角度和扭曲角度的测量范围分别达到0至270°和0至180°,弯曲角度、扭曲角度和均匀性测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5%; 亮度和功率消耗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优于0.1cd,和0.05W;② 柔性显示屏温度特性自动测量系统2套,温度测量范围达到—40℃至80℃,温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1℃,温度上升和下降速率优于5℃/分钟,其余指标与柔性显示屏弯曲和扭曲特性自动测量系统相同;③ 研制柔性显示产品寿命自动测试系统2套,可同时实现11~22个样品在—40℃~85℃范围寿命测试,温度上升和下降速率10℃/分钟以上;④ 研制柔性显示屏拉伸测试设备自动检测装置2套,测量范围0~20N,精度0.1N,不小于100000次,间隔时间可调范围0.6~2s。XY两个方向拉力。亮度和功率消耗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优于0.1cd和0.05W;⑤ 研制柔性显示屏准静态压力击测试设备自动检测装置2套,测量范围0~600N,精度10%,测试位置精度0.05mm。亮度和功率消耗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优于0.1cd和0.05W;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7项。【预期性指标】:研制实用化柔性显示屏弯曲和扭曲特性自动测量系统,为研究显示屏柔韧特性及其检测提供技术支持;研制实用化柔性显示屏温度特性自动测量系统,为建立柔性显示屏计量标准提供技术基础;发表SCI论文10篇。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有关说明:由新型显示领域领先企业牵头组织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8.5 重要贸易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纺织、儿童用品、机电、大宗资源等重要贸易产品所存在的通量小、前处理过程时间长、污染大、缺乏高效现场检测方法等阻碍快速通关的技术问题,研发:典型化学有害物的多靶标高通量筛查技术;高亲和固相萃取等高选择性前处理技术;机敏传感、纸基传感芯片等低成本快速检测技术;离子迁移谱快速分离分析技术;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原位电离质谱技术和小型便携式质谱;相关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检测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纺织、儿童用品、机电、大宗资源等重要贸易产品高通量筛查技术5项,每项技术可同时筛查的化合物不低于200种,效能指标满足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要求;开发高选择性专利前处理技术2项以上,(与常规固相萃取方法比较,溶剂消耗量减低至少20%,耗时降低至少30%);开发机敏传感、纸基传感芯片等低成本快速检测技术2项(与色谱质谱等大型仪器技术相比,检测成本降低50%以上);建立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原位电离质谱技术3项,样品测试周期不超过30分钟,研制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小型便携式质谱仪1台,实现ppb量级的检测灵敏度,实现单位质量分辨、质量范围200~1000Da;完成满足我国主要贸易国家新技术性贸易措施要求的储备技术20项以上,形成的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通过项目成果应用,在重点口岸建设5个以上技术平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8.6 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玛咖、麦卢卡蜂蜜等20种重要药食同源产品功能组分多元表征技术研究;开展原料及提取物质量分级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发产品真实属性鉴别技术;研制精准定量标准物质及参考对照品;研发化学性风险因子快速筛查技术与产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重要药食同源产品功能组分表征新技术、新方法规范不少于50项,研发真实属性鉴别技术不少于20种,研制标准物质及参考对照品不少于30项,开发的化学性风险因子筛查方法通量不低于400种,申请药食同源产品分离检测技术发明专利不低于20项,研制化学性风险因子快速筛查产品不低于8种,在我国重点口岸建设3个以上药食同源产品进出口质量安全快筛技术平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四、认证认可
9. 基础认证认可技术
9.1 科研实验室认可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科研数据不确定性表征方法和评估技术,科研实验室数据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科研实验室高纯化学与生物试剂的质量评价关键技术,样品处理耗材、仪器配套材料及检测装备的性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科研实验室纳米尺度样品试验数据一致性能力验证技术;研究重大工程领域大尺寸样品试验数据失效风险模型和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科研实验室认可技术方案1套,包括:软件1套,认可规则1项,认可准则2项,认可指南3项,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科研实验室认可发展战略报告1份。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和定量PCR仪等检测装备关键性能评价的国家标准报批稿3项、行业标准报批稿4项;物性参数模块、仪器参数模块的检测装备性能评价数学模型1套;检测装备性能评价认证技术规范5项;高纯有机试剂、免疫试剂和衍生化试剂等代表性试剂关键质量评价行业标准报批稿5项,试剂质量评价认证技术规范3项;色谱柱、固相萃取柱、免疫亲和柱、进样垫等仪器配套材料与样品处理耗材的关键质量评价行业标准报批稿2项,仪器配套材料与样品处理耗材评价认证技术规范4项。纳米尺度样品试验数据一致性相关的能力验证技术方案1套,包括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软件1套,认可指南2项,能力验证样品5种;大尺寸样品试验数据失效风险控制技术方案1套,包括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软件1套,数学模型1个,能力验证大尺寸样品3种,认可准则1项,认可指南2项。【预期性指标】:科研数据不确定性评估指南1套,科研数据管理系统1套;推进国产检测装备的认证技术指标与FDA互认。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9.2 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期)
研究内容:围绕采矿设备、海洋装备、高铁配套设备、家用电器、建筑材料、清真产品,研究互认评价关键指标选取、能力验证、等效性评价等互认评价关键技术;围绕乳制品、肉类、罐头、燕窝等高风险食品农产品,研究境外生产企业风险数据收集分析、结果确认及能力验证等符合性评价和风险防范技术;开展“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体认证认可体系评估、认证认可支撑贸易便利化重要机理和关键要素研究,对重点贸易商品的认证认可关键指标进行比对、试验验证,评估认证认可技术差异化程度,集成认证风险防范技术;研究认证认可数据质量控制与信息共享技术,围绕认证认可信息、智库、技术能力建设,研发支撑“一带一路”国家间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数据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完成东盟、上合组织、海合组织、南亚、中东欧国家的10项认证认可体系评估,提出10套基于风险防范和贸易便利化认证认可互认评价技术方案;完成50项我国与主要贸易国检验检测认证技术对比分析,提出认证认可支撑贸易便利化关键要素和互认评价关键指标;提出“一带一路”中30个国家的认证认可互认实施策略,形成“一带一路”认证认可互联互通战略研究报告。制定清真产品认证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制定采矿设备、海洋装备、高铁配套设备、家用电器、建筑材料、环境标志产品互认指标体系技术规范24项;制定婴幼儿乳制品、肉类、罐头、燕窝等高风险食品农产品注册技术要求4项;制定高风险进口食品危害控制与验证行业标准报批稿1项;完成软件著作权3项。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10 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
10.1 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信息安全检测基准和测量不确定度、信息安全度量模型及信息安全治理成熟度评价等关键技术,建立信息安全测量溯源体系;研究安全设计的形式化验证、安全策略验证及数据流分析、隐通道分析等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卡、工业控制设备、地理信息和海洋信息产品、物联网、云计算等重要产品、系统和服务的信息安全认证关键技术,研发信息安全质量监测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5个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样机。研制5个信息安全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物品。研制智能卡、工业控制设备、地理信息和海洋信息产品、物联网、云计算等8类产品、系统和服务安全性评估工具及配套的信息安全认证技术规范。建立1个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指标库系统,包含功能指标库、性能指标库和安全性评价指标库,涵盖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目录内13类信息安全产品以及工业控制设备、智能卡等6类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建立信息安全质量监测系统,响应时间小于100ms,支撑提供信息安全质量数据库、风险监控和分析、信息发布等综合服务。制定3个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技术要求,1项信息安全质量风险评估指南。形成1套支撑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运行的管理、程序和技术文件,1份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10.2 服务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服务认证模式与认证共性技术和方法工具箱;研究服务认证评价指标信度和效度的测量技术,基于服务特性的服务认证评价指标选取技术;研究服务认证评价数据采集、处理和呈现技术;研究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服务质量测评验证技术;研究技术、信息、创新方法和专业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认证整体方案;研究电子商务量化在线认证技术,商品类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认证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制定国家标准报批稿3项,包括服务认证技术通则、服务质量测评评价指标选择、测量方法;制定认证行业标准报批稿16项,包括家庭服务、物流、教育等应用类认证行业标准8项,服务认证分类、服务认证模式选择等基础类认证行业标准8项;制定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下服务认证技术规范30项;制定认证实施规则15项;研制服务认证平台3个,完成服务认证评价软件著作权11项;完成我国服务认证发展战略报告1份。【预期性指标】:培养服务测评及评价认证领军人才5~10名、专业技术人才50~100名,发表论文30篇。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五、典型示范
11 典型示范
11.1 国家质量基础(NQI)作用机理及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国家质量基础支撑和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宏微观机理、动力和模型,构建国家质量基础技术体系架构。开发重点领域(含与国际质量安全差距大的消费品,质量性能差距大的装备等)的质量基础发展路线图。研究国家质量基础能力对质量升级、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构建国家质量基础发展水平量化度量模型,开展国家质量基础水平、贡献及消费者认知等国际比较。构建国家质量基础大数据平台,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质量基础能力动态评估监测系统,开展NQI数据共享与决策支持机制研究。开展国家质量基础典型示范应用,围绕京津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服务业发展战略等研究国家、区域以及行业的质量基础提升战略及措施,开展国家质量基础综合评价、国际比较及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一个国家质量基础发展评估与监测系统,实现200个以上质量基础多源异构数据的自动化采集、规约、存储及集成,建立质量基础数据库。形成3个国家质量基础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涵盖标准、计量、检测和认证认可等评估指标不少于50项,实现国家质量基础的国际比较,实现国家质量基础对质量升级、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量化评估。完成5大重点领域的质量基础评估及国际比对研究报告。编制5大重点领域质量基础发展路线图。在5大重点领域10家企业,开展质量基础提升示范应用。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中示范任务部分的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1.2 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石墨烯不同形态及非晶碳基软、硬质薄膜材料,研究尺度、结构、形貌、性能计量技术,研制单原子台阶高度等相关标准物质,主导国内比对、参与国际比对;制定石墨烯材料术语、代号国家标准,研究石墨烯及非晶碳基材料结构、组分、光学及电学性能及硬度、耐磨耐腐蚀性等关键参数检测新技术,建立上述物化特性检测评价国家标准体系,主导制定石墨烯纯度测定等国际标准;研究结构、光、电、力学、耐磨耐腐蚀等特性的集成评价指标,建立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基纳米材料及其在新型显示、储能、防腐、热控等领域应用的认证认可体系,开发认证集成工具。集成上述共性技术进行示范,为产业提供从研发、生产、应用到贸易链条中量值准确、可操作、可比对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一体化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单原子台阶高度等标准物质5大类15种;研制石墨烯术语及石墨烯、非晶碳基材料检测国家标准报批稿10项,石墨烯氧含量、金属杂质含量检测国际标准2项;石墨烯和碳基软、硬质薄膜材料及典型应用认证技术方案5套,认证集成工具1套;主导、参加厚度、层数、硬度等国内比对5项,国际比对5项。集成已有技术和本专项形成的上述成果,实质性服务5个以上石墨烯产业园;服务电子、能源、新材料等多个行业20余家相关企业。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1.3 碳排放交易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领域企业的温室气体(含非CO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核查方法、标准,燃料端计量器具配置要求标准、性能评价方法及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排放端温室气体在线监测体系要求;研究制定以碳排放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质量管理等为基础的企业高阶管理体系标准;研究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领域产品(服务)在生产(服务)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计量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单位产品(服务)碳排放限额标准(含限定值、准入值和先进值);研究支撑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领域自愿减排项目的审定与核证方法学中减排量核算、计量监测、核证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等领域减排(固碳)技术评价关键技术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领域企业碳排放核算、计量监测、核查,单位产品(服务)碳排放评价对标,典型项目的审定与核证并参与碳排放交易试点的集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20项温室气体核算及核查国家标准报批稿;10项单位产品(服务)碳排放限额国家标准报批稿;5项企业燃料端计量器具配置要求国家标准报批稿;3项温室气体管理国家标准报批稿;8个行业减排(固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20个行业200家企业在产品、技术、企业、项目4个层面的集计量、监测、标准应用、认证认可的温室气体管理方案集成应用示范。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1.4 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管控,建立完整的NQI技术方案。开展各类家具产品中VOCs广谱筛查研究,建立家具VOCs种类数据库及高关注物质名录,研制相应的有证标准物质;开展多类型家具产品中VOCs的综合释放机理和贡献率研究,建立释放速率及体积承载模型,提出单组分限量建议;开展国内外家具VOCs检测技术及标准的验证比对研究,优化并建立多种技术并存的检测标准体系;研发家具产品及家居环境中VOCs高通量同步筛查技术及现场智能检测设备;选择典型家具产品研究建立VOCs释放标识体系,开发认证集成工具,建立自愿性的绿色家具产品认证体系;集成上述共性技术选择主产区及代表性企业进行示范,并将示范成果改进推广,以期降低家具产品VOCs释放水平,促进形成绿色生态家居环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300种以上VOCs种类数据库1套;30种以上高关注物质名录1份及相应的共含30个以上特性量的标准物质1~2种(不确定度3%~10%);释放速率及体积承载模型1套;10种以上VOCs限量建议;制定家具等产品VOCs检测方法、限量指标等国家标准报批稿5项以上;建立高通量同步筛查技术1项,可筛查100种以上VOCs;研制现场智能检测设备3台,可实现6~8种VOCs检测分析;制定VOCs收集检测设备技术条件国家标准1项;制定绿色家具产品认证规范3项;示范企业30家以上。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23下一页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eixin 2016-2-21 05:38
二、技术标准
4 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4.1 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与信息交互服务通用类和基础类标准,包括时空信息分类编码、地名地址地理编码、术语、语义表达、产品等标准;研究时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共享与集成技术标准,包括地上下与室内外信息的获取、处理、数据库建设、信息接口与交换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标准;研究时空信息应用服务方面技术标准,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全息位置地图与位置服务、泛在服务、运行维护与质量测评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通用类和基础类国家标准10项;时空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方法类国家标准15项;应用服务类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建立支撑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与评价技术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2 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需要的重要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的标准要求,研究重要军民通用资源结构体系标准;研究军民通用物资、设备、器材、设施、技术保障人员等资源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兼容性、互换性的信息符号、代号、标识标准;研究跨系统、行业、领域多标准体系相融的军民通用资源信息代码转换技术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6项,包括:军民通用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国家标准1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符号、代号、标识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代码转换技术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方法国家标准5项;【预期性指标】:建立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保障国防动员需要的重要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军地共享共用的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3 支撑重点领域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重点领域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目标实现及监管的标准需求,研究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能效检测、能耗监测、能源管控、系统优化、泛能集成及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领跑者”指标确定方法并形成相关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技术标准;研究重点行业能耗限额及其配套标准;研究能源管理体系及绩效评估、节能量及用能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节能国家标准12项;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国家标准8项;重点行业能耗控制和配套国家标准8项;能源管理及市场化节能机制相关国家标准12项;【预期性指标】:建立支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控制的标准体系;构建支撑市场化节能机制的关键技术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4 典型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再生资源分类、收集、运输、检测、处理处置以及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标准;研究园区产业链诊断优化技术、物质流分析、园区循环化改造技术方法、改造效果评估等基础标准;研究钢铁、有色、纺织、煤炭、化工、电力等产业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最佳技术指南和行业循环利用绩效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土地资源分类、调查、评价、利用技术标准;研究重要矿产资源检测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60项,包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国家标准14项,支撑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标准10项,典型行业循环产业国家标准13项,土地调查评价分类利用国家标准3项,重要矿产资源检测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形成支撑土地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集约节约利用、工业废物循环利用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标准体系;建立产业链诊断技术方法工具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5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应用及评测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同类型导向标识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求,研究城市寻路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包括:研究图形符号设计、测试及具体图形符号的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典型公共场所中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及关键标准;研究寻路导向标识系统规划与应用效果的评测技术、评测指标体系和标准;研究寻路导向标识系统中各类标识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技术标准;应急疏散导向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安全信息识别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城市寻路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国家标准22项;应急疏散导向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国家标准4项;安全信息识别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4项;【预期性指标】:构建完善的导向标识系统国家标准体系,服务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发表论文15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 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5.1 新型农业投入品与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与标准样品实物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复合型生物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微生物菌剂功能与安全评价技术标准;研究常见肥料中有害物质分类、检测方法、有效性评价、质量分级技术标准;研究宠物等特种饲料、新型水产品及饲料用海藻原料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质量分级等共性技术标准;研究粮油、药食同源农产品、茶叶、烤烟、畜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分级国家标准样品;研究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功能活性成分分析、产地识别与真伪鉴别用国家标准样品;研究微生物菌剂质量评价分析国家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研究并获得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15项,包括:复合型生物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质量控制、功能与安全评价国家标准6项;常见肥料中有害物质分类、检测方法等国家标准8项;宠物与新型水产品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质量分级等国家标准6项;农产品质量分级用国家标准样品5项;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功能活性成分分析、产地识别与真伪鉴别用国家标准样品7项;微生物菌剂质量评价分析用国家标准样品3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研究并形成相关行业标准报批稿8项,发表论文1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2 重要农林产品现代加工质量提升共性技术标准
研究内容:研究大宗粮食分类收储、超标粮食分仓储存技术标准;研究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清理、调湿、轧花、在线检测与工艺优化等智能化、柔性化、规模化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改性木材、阻燃人造板、功能木地板等新产品质量要求和加工新方法技术标准;研究玫瑰茄、金银花和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标准;研究畜禽及水产品深加工新技术标准;研究动物皮毛深加工新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大宗粮食分类收储、超标粮食分仓储存国家标准4项;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智能化柔性化加工国家标准4项;改性木材、功能木地板等质量要求和加工新方法国家标准5项;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标准3项;畜禽及水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国家标准2项;动物皮毛深加工新技术国家标准2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6项,研究并提出行业标准报批稿10~15项,发表论文10~15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3 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制造基础标准,包括:参考模型、术语、产品数据描述、数据采集、数据字典等基础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产品对象标识、解析、可视化等自动识别标准;研究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标准,包括:数字化设计、建模、仿真、工程等数字化协同标准,通信接口、通信协议、时钟同步、互操作要求、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互联互通等系统集成标准,智能调度、能效优化、安全控制等过程控制标准;研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包括:增材制造关键工艺和检测标准,机器人术语、分类、通用要求、设计规范、接口规范、通信规范、性能评估与测试、人机交互、安全规范、信息安全、软件、环境可靠性、环保、能效评估和模块化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90项,包括:智能制造基础国家标准20项(基础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15项、自动识别标准5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国家标准35项(数字化协同标准5项、系统集成标准15项、过程控制标准15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国家标准35项(增材制造标准5项、机器人标准30项);【预期性指标】:构建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增材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和机器人技术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4 支撑重点领域工业三基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先进基础制造工艺标准及相关基础制造装备标准;研究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制造业配套核心基础零部件标准,包括:高档功能部件、新型减速器、大型液压件、制动系统和轴承、高压柱塞泵、高精度齿轮、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弹簧、风电密封等基础零部件标准;研究模块化、工业数据等支撑工业三基的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国家工业标准基础数据库。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基础制造工艺及相关基础制造装备国家标准11项;核心基础零部件的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国家标准25项;模块化、工业数据等国家标准4项,建立典型领域国家工业标准基础数据库1个。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5 先进结构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品质特殊钢、海洋工程用钢、建筑用钢、新一代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等钢铁领域技术标准;研究轨道交通用铝镁材、航空航天用有色金属材料、铜钢复合结构材料等有色金属领域技术标准;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及水泥、新型建筑墙体、屋面系统材料和部品等建材领域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钢铁领域国家标准12项、有色金属领域国家标准12项、高性能混凝土及水泥等领域国家标准6项;【预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重点产品行业标准报批稿10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标准,SOC/IP核、裸芯片、A/D、D/A、微机电系统(MEMS)、射频电路等领域产品规范及工业控制芯片、高压电路等标准,以及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技术标准等;研究供应链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关键软硬件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等要求和评估标准;研究LED显示屏性能、光安全、能耗要求及评价方法标准、柔性显示屏的光学、图像质量、视觉质量、机械性能要求及测试技术标准、新型显示材料和器件标准;研究智能终端接口、人机交互、数据格式等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集成电路国家标准12项、信息安全国家标准8项、新型显示国家标准10项、智能终端国家标准5项;【预期性指标】:完成智能硬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报告5份。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7 “互联网+新能源”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存储、转换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术语、接口等基础标准;研究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主要设备、检测、安装、运行维护、能量存储等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关键标准;研究低成本储氢材料、新型离子交换膜、双极板、膜电极、电堆和发电系统的寿命预测及快速评价等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标准;研究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仿真计算、在线分析、网源协调以及大容量直流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大电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化对电气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控制智能化电气安全水平和针对电气智能化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试验方法等智能化电气设备共性安全标准;研究智能电网用户端子系统接口网关、主系统与子系统、外部系统信息交互要求、系统能源效率管理和评估、电力消费需求侧响应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模式的新能源国家标准9项,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关键设备及运行国家标准8项,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标准7项,大电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国家标准10项,智能化电气设备共性安全标准6项,以及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及电力消费需求响应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建立“互联网+新能源”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8 生物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动物、植物、微生物样本管理与利用技术、生物物质鉴别及精确检测技术、重要生物产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开展标准研究,具体包括:研究生物样本分级、采集、贮存、管理、使用和共享技术标准,生物样本信息获取、存储、分析与处理技术标准,生物样本特异表达关键基因鉴定技术标准;研究蛋白质鉴别及检测技术标准,酶的标准底物定值方法及技术标准,功能性蛋白质的活性、酶活性检测及评价标准;研究细胞计数、纯度、活性及其内在生物分子的精确测量方法,相关产品和生物试剂的质量控制等生物技术标准;研究生物育种质量控制、操作技术规范、特异基因检测、种质鉴定以及特性鉴定等技术标准;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标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标准样品及检测技术标准,海洋生物产品质量控制等技术标准;研究生物次生代谢物分离、提取、纯化、检测、结构鉴定、活性测定、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代谢物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70项,研究并获得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15项,包括:生物样本国家标准15项、生物检测国家标准20项、生物育种国家标准15项、海洋生物国家标准10项、生物次生代谢物国家标准10项,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细胞、代谢物等国家标准样品共15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9 高端装备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飞行设计与仿真、工艺工装,航空用复合材料及标准件、基础与结构要素标准,无人机标准,研究新一代运载火箭、新型平台和载荷、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器等标准;研究机床数控系统及部件功能、性能与可靠性标准,研究高精度影像仪、工业CT等高端测量设备校准、检测方法等标准;研究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及LNG、LPG、游轮等高技术船舶总体、结构、材料、建造、配套系统与设备标准,研究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海洋观测监测装备,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平台、钻井船等海洋工程装备总体、结构、试验、升降系统、配套设备标准,研究数字化造船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2项,包括民用航空装备与航天装备国家标准12项、高档数控机床国家标准8项、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标准12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10 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及交易保障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围绕基础信息编码、信息交换与共享、电子凭证、主体实名认证、产品追溯和产品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标准需求,研究电子商务基础信息编码、交换和共享等基础标准;研究质量追溯和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风险预警等交易平台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多语种产品信息描述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贸易便利化电子单证和凭证等基础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5项,包括:电子商务基础信息编码、交换和共享国家标准10项;质量追溯和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风险预警国家标准20项;跨境电子商务多语种产品信息描述国家标准5项;贸易便利化电子单证和凭证国家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完善电子商务技术标准体系;获得10项软件著作权;申请发明专利2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11 消费品质量安全管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跨行业、领域的消费品通用安全及检测方法标准,研究关于特殊人群、个性定制、组合组装等领域的消费品安全标准,研究家具、家电、纺织服装等重点消费品安全标准;研究消费品安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标准,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消费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信息融合与集成标准,研究消费品安全在线信誉监测和评价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制造环境下产品协同设计、产品质量安全改进和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研究基于质量链一体化的消费品安全过程管理标准,研究消费品溯源编码和状态实时监控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消费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及检测方法国家标准30项、消费品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国家标准10项、消费品安全质量控制和过程追溯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3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6 中国标准国际化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国际标准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制造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厂自动化无线通信技术、智能装置和智能测控设备可靠性、EPA通信行规、在线水质分析仪、配电系统安全监测、移动机器人及其智能单元电气设备环保要求数据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新能源领域国际标准,包括:风能预测及评估、新能源发电并网、微电网设计、高压直流电力电子设备动态条件、低压配电系统安全监测设备、电力变压器偏磁抑制装置、燃料电池术语、液流电池性能、起停电池性能等国际标准;研究电动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包括:电动汽车换电性能及安全、电动汽车充电控制导引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包括:同轴通讯电缆、射频连接器、激光显示设备、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柔性显示器件、液晶显示器件、家用电子系统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海洋技术和装备国际标准,包括:海洋探测设备设计及试验方法、潜水器、海水淡化、海洋观测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遥感领域国际标准,包括:遥感影像传感器与数据校准、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信息服务等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技术和装备、遥感等领域提出4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预期性指标】:国际标准技术研究报告20份、发表论文4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有关说明:项目申请单位应具备参与国际标准相关工作的基础条件,优先支持相关领域已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国际标准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及分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工作组召集单位或国内技术对口等单位。
6.2 优势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研究船舶海上设备国际标准,包括:新型燃料动力船舶、海上风能开发、工程与作业船、船用机械设备、应急设备、绿色船舶安全性、安静性与能效评估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中医药领域国际标准,包括:中医药术语及编码、中医药材、器具仪器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纺织领域国际标准,包括:纤维和纱线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家电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家用清洁机器人、养老助残家电、厨房设备、洗衣设备、美发设备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电力装备领域国际标准,包括:混流式水轮机发电设备、防爆电气设备、电气绝缘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工程建筑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工程建筑无损检测国际标准;研究通用基础国际标准,包括:人类工效、公共信息导向、术语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船舶海上设备、中医药、纺织、家电、电力装备、工程建筑、通用基础等领域提出2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预期性指标】:国际标准技术研究报告20份、发表论文4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有关说明:项目申请单位应具备参与国际标准相关工作的基础条件,优先支持相关领域已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国际标准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及分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工作组召集单位或国内技术对口等单位。
6.3 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开展东盟、中亚、东北亚、北美、欧洲、非洲、阿拉伯等我国重点贸易区域与我国标准体系差异性研究,开展重点贸易产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在铁路、核电、进出口电器电机产品、陶瓷、摩托车、服装、稻谷、小麦,以及海洋观测、海水利用、海洋能、海洋检验检测、国际海地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深海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我国标准与主要出口贸易国标准比对分析,对标准的关键指标进行实验验证;开展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研究,在电力、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轻工、纺织消费品等领域开展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差异性研究,对标准关键指标进行试验验证,为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提供技术依据;开展我国农业标准在东盟国家适用性技术研究,在柬埔寨、越南等地研究建立中国农业标准应用基地;研究英文国际标准化语言特征,建立标准化英汉双语语料库及本体知识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铁路、核电、进出口电器电机产品、陶瓷、摩托车、服装、稻谷、小麦,以及海洋观测、海水利用、海洋能、海洋检验检测、国际海地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深海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50项重点标准的比对分析和境外适用性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实现3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在东盟国家建立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构建不少于3000万中文字符、1500万英文单词的双语标准化语料库,实现标准化用语覆盖率大于85%,准确率达到90%,本体知识系统1个。【预期性指标】:完成10个重要国家和区域的标准化体系分析研究报告。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引用 weixin 2016-2-21 05:40
三、检验检测
7 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7.1 金属材料超声无损检测及微损测试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阵列传感器柔性激励的超声三维透视成像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究压电阵列式超声导波多模态成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金属制设备在线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究铁磁性金属材料早期损伤的磁声发射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制超声检测仪器、试块性能测试评价平台及检测工艺验证平台;研究液压鼓胀和在线压痕的微损材料性能检测及试验制备技术并研制仪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新仪器或系统不少于8台套,关键部件国产化,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阵列柔性激励仪器:最大激励接收通道:32/64PR;激励信号为任意波形;具有工艺仿真与三维检测成像功能;电磁超声检测仪器:任意波形激发;自激自收模式下,接收电路恢复时间<5us;传感器检测温度750℃时,接触时间>30s;工作带宽覆盖50kHz~10MHz;接收电路程控前置放大增益>100dB;机械式取样机:单个样品取样时间小于2小时,设备尺寸小于80mm;液压鼓胀检测仪:材料屈服强度测量误差小于30MPa;磁声发射检测仪器指标:磁化激发频率1Hz~500Hz;无线全数据通讯;5M/s采样率16位精度2通道连续波形连续24小时不间断采集和上传;动态范围不小于90dB。正式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7.2 新型消费品检测及评价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消费品中超细颗粒及功能性材料的快速甄别、半定量检测、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其对产品功能的影响,建立此类消费品中的成分识别—安全性评估—功能性评价体系;开发新型家用产品风险和缺陷的分析、监测和无损检测技术,建立产品风险规避、早期失效损伤修复和延寿技术,及中后期的监测技术;建立新型家电产品失效案例数据库,对故障高发性零部件建立相应的治愈机制和工艺;开展新型家用电子产品中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关键检测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针对至少6类消费品,建立其所含超细颗粒和功能性材料的识别、半定量检测技术、安全性评估及功能性评价方法;针对家电产品的腐蚀缺陷、裂纹缺陷及材料原始组织缺陷及工艺缺陷,建立分析模型总计不少于4项,风险分析评价技术不少于8项,相应的处置技术不少于8项,典型家用机电产品的应用示范不少于4类;申请失效案例数据库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新型智能化家用电子产品关键检测技术不少于10项,使用感受评价模型不少于5类。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7.3 游乐园和景区载人设备全生命周期检测监测与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游乐园和旅游景区内的游乐设施、索道等载人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监测技术。研究载人设备的故障和失效模式及影响质量因素的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旋转、滑行、升降等主要游乐设备类型的虚拟仿真、质量预测和虚拟体验技术并开发系统;研究其本质安全设计和建造技术;研究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质量性能评价技术并开发系统;研究风险分析与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开发动态质量监测技术与平台。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建立的载人设备和设施的设计、建造、状态监测、故障诊断、风险分析与完整性评价技术。旋转、滑行、升降等主要游乐设备的虚拟仿真、质量预测和虚拟体验系统1套,应用案例不少于10个。重要的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质量性能评价系统3套,应用案例不少于10个。建设动态质量监测与管理平台1个,应用案例不少于5000个。正式颁布的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正式颁布实施的国家/行业标准不少于15项,应用案例不少于200个。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7.4 高频跨境生物多目标高精准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以口岸截获海量跨境生物为对象,研究高频跨境寄生真菌高阶元多目标检测筛查技术;研究高频跨境昆虫及媒介生物多目标检测鉴定技术;研究高频跨境细菌和病毒高精准检测技术;研究真菌和细菌活性鉴别技术和溯源技术;研究跨境生物智能鉴定系统;研发跨境生物检测试剂。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至少3个科属高频跨境寄生真菌高阶元多目标检测筛查方法,准确率达到98%以上;建立至少4个属跨境昆虫和媒介生物多目标检测方法,建立至少50种跨境细菌病毒高精准检测方法,建立有效的检测活性鉴定方法和10种以上真菌、细菌溯源方法,研制1套智能鉴定系统(指标:能同时鉴定上千种生物、耗时1小时内),研制跨境生物参比物质不低于20种,制订检测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5项,研发检测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2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低于20个,研制检测产制品不低于30个,研制快检装置3个。【预期性指标】:形成5个类群高频入境生物的高阶元和高精准鉴定的技术体系,支撑国境生物安全和国际贸易。
实施年限:2016年—2020年。
8 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
8.1 典型石化装置动设备检测监测与完整性评价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泵、压缩机等石化装置重要动设备;研究故障模式、故障概率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严苛工况下(高温、高压、高转速、复杂载荷和恶劣介质环境)关键部件的复合失效机理、选材评价、寿命预测及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石化装置重要动设备质量检测和状态监测技术,开发典型动设备全生命周期性能检测系统;研发动设备运行过程中质量完整性评价技术及系统;研发动设备在线可靠性评价及设备群质量预警平台。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①开发典型动设备故障数据库系统1套,包括典型石化动设备故障案例库和故障概率数据库,应覆盖离心泵等主要石化动设备,故障案例应包含关键部件的运行频谱,案例数量不少于500个,故障概率统计范围不少于4年;②提出转动轴、叶片、机械密封等关键部件复合失效机理;选材评价、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价技术不少于10项;③典型石化动设备状态监测和检测新方法不少于10种,质量完整性评价技术不少于5项,在线可靠性评价方法不少于5项;开发动设备质量完整性评价系统,故障预警和检维修策略制定等系统;开发具备往复压缩机组、离心机泵等设备群的在线/离线统一预警平台;④典型动设备全生命周期性能检测系统;⑤研发在线检测仪器不少于2套;⑥研制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⑦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实施年限:2016年~2019年。
8.2 重大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检测监测及维护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重大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及维护需求,研究重大机电装备及系统服役质量状态检测、监测技术与系统配置优化技术;研究复杂机电系统的分布式智能传感检测、监测网络系统;研究检测、监测系统的有效性分析技术;研究多维多态检测数据校正与信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复杂机电系统的服役状态质量指数(Q指数)表征体系与评估技术;研究复杂机电系统维护质量控制技术、工作规范与评估标准;研究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预警云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针对复杂机电装备系统服役运行,形成在线检测、监测新技术不少于10项,形成故障溯源系统不少于2套,研发在线检测、监测装置不少于5套;建立一套大数据环境下服役质量分析及服役质量指数体系,建立服役质量评价系统不少于2套,建立多维多态信息融合及服役质量状态分析算法库;建立新型复杂机电装备服役质量、维护质量评价方法不少于5项;研制典型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预警、管控云平台不少于2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申请软件著作版权15项;发表SCI检索论文不少于1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8.3 国产自主高端核心集成电路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国产自主高端核心集成电路测试评价和检测技术研究,如高端处理器、信号处理器、工业控制芯片、SOC/IP核、射频识别芯片、A/D、D/A等高性能战略性核心基础元器件检测技术研究;开展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电路产品和传感器检测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基于国产自主高端核心集成电路的测试评价检测新技术和检测装置5项:①SoC测试系统和功能验证/性能测试用例及基准程序库1套,满足字长、工作频率、峰值运算能力等处理器类器件性能验证。覆盖高性能计算CPU和事务处理型CPU;②高端处理器接口电路协议与电参数检测系统2套,其中接口电路电参数测试系统1套(测量DDR、PCIE等接口),接口电路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1套(测量包括DDR、PCIE等接口电路的协议一致性);③超高频RFID标签芯片测试及可靠性评估系统1套,可测读/写灵敏度优于—20dBm,可进行防碰撞等测试;④高速/高精度A/D、D/A测试评价系统1套,精度达到12~16bit,采样率达到2~3Gsps;⑤工控电路测试评价系统1套,适合工业强干扰环境与大温差范围的工业用芯片的性能功能与可靠性及应用验证测试;⑥建立高端自主核心集成电路测试平台:捕获灵敏度>—135dBm,跟踪灵敏度>—145dBm,冷启动首次定位时间90s,热启动首次定位时间10s。申请发明专利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SCI论文不少于4篇。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有关说明:由集成电路领域领先企业牵头组织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8.4 柔性等新型显示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柔性显示、LED显示等新型显示检测技术及关键检测装置,包括柔性显示屏弯曲角度对亮度、色度、均匀性和功率消耗等主要技术指标的影响及其自动检测技术;扭曲角度对显示性能的影响及不同角度下的极限弯曲和扭曲次数的自动检测技术;耐曲挠性、温度依赖性等各项极限参数与关键指标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装置。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柔性显示屏检测装置5种,共10套:① 柔性显示屏弯曲和扭曲特性自动测量系统2套,测量系统软件界面设有弯曲角度和扭曲角度扫描范围,以及扫描速率输入对话框,弯曲角度和扭曲角度的测量范围分别达到0至270°和0至180°,弯曲角度、扭曲角度和均匀性测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5%; 亮度和功率消耗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优于0.1cd,和0.05W;② 柔性显示屏温度特性自动测量系统2套,温度测量范围达到—40℃至80℃,温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1℃,温度上升和下降速率优于5℃/分钟,其余指标与柔性显示屏弯曲和扭曲特性自动测量系统相同;③ 研制柔性显示产品寿命自动测试系统2套,可同时实现11~22个样品在—40℃~85℃范围寿命测试,温度上升和下降速率10℃/分钟以上;④ 研制柔性显示屏拉伸测试设备自动检测装置2套,测量范围0~20N,精度0.1N,不小于100000次,间隔时间可调范围0.6~2s。XY两个方向拉力。亮度和功率消耗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优于0.1cd和0.05W;⑤ 研制柔性显示屏准静态压力击测试设备自动检测装置2套,测量范围0~600N,精度10%,测试位置精度0.05mm。亮度和功率消耗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优于0.1cd和0.05W;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7项。【预期性指标】:研制实用化柔性显示屏弯曲和扭曲特性自动测量系统,为研究显示屏柔韧特性及其检测提供技术支持;研制实用化柔性显示屏温度特性自动测量系统,为建立柔性显示屏计量标准提供技术基础;发表SCI论文10篇。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有关说明:由新型显示领域领先企业牵头组织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8.5 重要贸易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纺织、儿童用品、机电、大宗资源等重要贸易产品所存在的通量小、前处理过程时间长、污染大、缺乏高效现场检测方法等阻碍快速通关的技术问题,研发:典型化学有害物的多靶标高通量筛查技术;高亲和固相萃取等高选择性前处理技术;机敏传感、纸基传感芯片等低成本快速检测技术;离子迁移谱快速分离分析技术;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原位电离质谱技术和小型便携式质谱;相关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检测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纺织、儿童用品、机电、大宗资源等重要贸易产品高通量筛查技术5项,每项技术可同时筛查的化合物不低于200种,效能指标满足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要求;开发高选择性专利前处理技术2项以上,(与常规固相萃取方法比较,溶剂消耗量减低至少20%,耗时降低至少30%);开发机敏传感、纸基传感芯片等低成本快速检测技术2项(与色谱质谱等大型仪器技术相比,检测成本降低50%以上);建立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原位电离质谱技术3项,样品测试周期不超过30分钟,研制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小型便携式质谱仪1台,实现ppb量级的检测灵敏度,实现单位质量分辨、质量范围200~1000Da;完成满足我国主要贸易国家新技术性贸易措施要求的储备技术20项以上,形成的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通过项目成果应用,在重点口岸建设5个以上技术平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8.6 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玛咖、麦卢卡蜂蜜等20种重要药食同源产品功能组分多元表征技术研究;开展原料及提取物质量分级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发产品真实属性鉴别技术;研制精准定量标准物质及参考对照品;研发化学性风险因子快速筛查技术与产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重要药食同源产品功能组分表征新技术、新方法规范不少于50项,研发真实属性鉴别技术不少于20种,研制标准物质及参考对照品不少于30项,开发的化学性风险因子筛查方法通量不低于400种,申请药食同源产品分离检测技术发明专利不低于20项,研制化学性风险因子快速筛查产品不低于8种,在我国重点口岸建设3个以上药食同源产品进出口质量安全快筛技术平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四、认证认可
9. 基础认证认可技术
9.1 科研实验室认可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科研数据不确定性表征方法和评估技术,科研实验室数据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科研实验室高纯化学与生物试剂的质量评价关键技术,样品处理耗材、仪器配套材料及检测装备的性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科研实验室纳米尺度样品试验数据一致性能力验证技术;研究重大工程领域大尺寸样品试验数据失效风险模型和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科研实验室认可技术方案1套,包括:软件1套,认可规则1项,认可准则2项,认可指南3项,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科研实验室认可发展战略报告1份。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和定量PCR仪等检测装备关键性能评价的国家标准报批稿3项、行业标准报批稿4项;物性参数模块、仪器参数模块的检测装备性能评价数学模型1套;检测装备性能评价认证技术规范5项;高纯有机试剂、免疫试剂和衍生化试剂等代表性试剂关键质量评价行业标准报批稿5项,试剂质量评价认证技术规范3项;色谱柱、固相萃取柱、免疫亲和柱、进样垫等仪器配套材料与样品处理耗材的关键质量评价行业标准报批稿2项,仪器配套材料与样品处理耗材评价认证技术规范4项。纳米尺度样品试验数据一致性相关的能力验证技术方案1套,包括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软件1套,认可指南2项,能力验证样品5种;大尺寸样品试验数据失效风险控制技术方案1套,包括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软件1套,数学模型1个,能力验证大尺寸样品3种,认可准则1项,认可指南2项。【预期性指标】:科研数据不确定性评估指南1套,科研数据管理系统1套;推进国产检测装备的认证技术指标与FDA互认。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9.2 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期)
研究内容:围绕采矿设备、海洋装备、高铁配套设备、家用电器、建筑材料、清真产品,研究互认评价关键指标选取、能力验证、等效性评价等互认评价关键技术;围绕乳制品、肉类、罐头、燕窝等高风险食品农产品,研究境外生产企业风险数据收集分析、结果确认及能力验证等符合性评价和风险防范技术;开展“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体认证认可体系评估、认证认可支撑贸易便利化重要机理和关键要素研究,对重点贸易商品的认证认可关键指标进行比对、试验验证,评估认证认可技术差异化程度,集成认证风险防范技术;研究认证认可数据质量控制与信息共享技术,围绕认证认可信息、智库、技术能力建设,研发支撑“一带一路”国家间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数据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完成东盟、上合组织、海合组织、南亚、中东欧国家的10项认证认可体系评估,提出10套基于风险防范和贸易便利化认证认可互认评价技术方案;完成50项我国与主要贸易国检验检测认证技术对比分析,提出认证认可支撑贸易便利化关键要素和互认评价关键指标;提出“一带一路”中30个国家的认证认可互认实施策略,形成“一带一路”认证认可互联互通战略研究报告。制定清真产品认证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制定采矿设备、海洋装备、高铁配套设备、家用电器、建筑材料、环境标志产品互认指标体系技术规范24项;制定婴幼儿乳制品、肉类、罐头、燕窝等高风险食品农产品注册技术要求4项;制定高风险进口食品危害控制与验证行业标准报批稿1项;完成软件著作权3项。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10 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
10.1 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信息安全检测基准和测量不确定度、信息安全度量模型及信息安全治理成熟度评价等关键技术,建立信息安全测量溯源体系;研究安全设计的形式化验证、安全策略验证及数据流分析、隐通道分析等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卡、工业控制设备、地理信息和海洋信息产品、物联网、云计算等重要产品、系统和服务的信息安全认证关键技术,研发信息安全质量监测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5个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样机。研制5个信息安全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物品。研制智能卡、工业控制设备、地理信息和海洋信息产品、物联网、云计算等8类产品、系统和服务安全性评估工具及配套的信息安全认证技术规范。建立1个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指标库系统,包含功能指标库、性能指标库和安全性评价指标库,涵盖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目录内13类信息安全产品以及工业控制设备、智能卡等6类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建立信息安全质量监测系统,响应时间小于100ms,支撑提供信息安全质量数据库、风险监控和分析、信息发布等综合服务。制定3个信息安全检测基准技术要求,1项信息安全质量风险评估指南。形成1套支撑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运行的管理、程序和技术文件,1份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10.2 服务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服务认证模式与认证共性技术和方法工具箱;研究服务认证评价指标信度和效度的测量技术,基于服务特性的服务认证评价指标选取技术;研究服务认证评价数据采集、处理和呈现技术;研究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服务质量测评验证技术;研究技术、信息、创新方法和专业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认证整体方案;研究电子商务量化在线认证技术,商品类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认证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制定国家标准报批稿3项,包括服务认证技术通则、服务质量测评评价指标选择、测量方法;制定认证行业标准报批稿16项,包括家庭服务、物流、教育等应用类认证行业标准8项,服务认证分类、服务认证模式选择等基础类认证行业标准8项;制定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下服务认证技术规范30项;制定认证实施规则15项;研制服务认证平台3个,完成服务认证评价软件著作权11项;完成我国服务认证发展战略报告1份。【预期性指标】:培养服务测评及评价认证领军人才5~10名、专业技术人才50~100名,发表论文30篇。
实施年限:2016~2018年。

五、典型示范
11 典型示范
11.1 国家质量基础(NQI)作用机理及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国家质量基础支撑和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宏微观机理、动力和模型,构建国家质量基础技术体系架构。开发重点领域(含与国际质量安全差距大的消费品,质量性能差距大的装备等)的质量基础发展路线图。研究国家质量基础能力对质量升级、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构建国家质量基础发展水平量化度量模型,开展国家质量基础水平、贡献及消费者认知等国际比较。构建国家质量基础大数据平台,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质量基础能力动态评估监测系统,开展NQI数据共享与决策支持机制研究。开展国家质量基础典型示范应用,围绕京津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服务业发展战略等研究国家、区域以及行业的质量基础提升战略及措施,开展国家质量基础综合评价、国际比较及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一个国家质量基础发展评估与监测系统,实现200个以上质量基础多源异构数据的自动化采集、规约、存储及集成,建立质量基础数据库。形成3个国家质量基础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涵盖标准、计量、检测和认证认可等评估指标不少于50项,实现国家质量基础的国际比较,实现国家质量基础对质量升级、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量化评估。完成5大重点领域的质量基础评估及国际比对研究报告。编制5大重点领域质量基础发展路线图。在5大重点领域10家企业,开展质量基础提升示范应用。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中示范任务部分的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1.2 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石墨烯不同形态及非晶碳基软、硬质薄膜材料,研究尺度、结构、形貌、性能计量技术,研制单原子台阶高度等相关标准物质,主导国内比对、参与国际比对;制定石墨烯材料术语、代号国家标准,研究石墨烯及非晶碳基材料结构、组分、光学及电学性能及硬度、耐磨耐腐蚀性等关键参数检测新技术,建立上述物化特性检测评价国家标准体系,主导制定石墨烯纯度测定等国际标准;研究结构、光、电、力学、耐磨耐腐蚀等特性的集成评价指标,建立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基纳米材料及其在新型显示、储能、防腐、热控等领域应用的认证认可体系,开发认证集成工具。集成上述共性技术进行示范,为产业提供从研发、生产、应用到贸易链条中量值准确、可操作、可比对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一体化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单原子台阶高度等标准物质5大类15种;研制石墨烯术语及石墨烯、非晶碳基材料检测国家标准报批稿10项,石墨烯氧含量、金属杂质含量检测国际标准2项;石墨烯和碳基软、硬质薄膜材料及典型应用认证技术方案5套,认证集成工具1套;主导、参加厚度、层数、硬度等国内比对5项,国际比对5项。集成已有技术和本专项形成的上述成果,实质性服务5个以上石墨烯产业园;服务电子、能源、新材料等多个行业20余家相关企业。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1.3 碳排放交易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领域企业的温室气体(含非CO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核查方法、标准,燃料端计量器具配置要求标准、性能评价方法及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排放端温室气体在线监测体系要求;研究制定以碳排放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质量管理等为基础的企业高阶管理体系标准;研究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领域产品(服务)在生产(服务)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计量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单位产品(服务)碳排放限额标准(含限定值、准入值和先进值);研究支撑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领域自愿减排项目的审定与核证方法学中减排量核算、计量监测、核证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等领域减排(固碳)技术评价关键技术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工业、农业、交通及建筑领域企业碳排放核算、计量监测、核查,单位产品(服务)碳排放评价对标,典型项目的审定与核证并参与碳排放交易试点的集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20项温室气体核算及核查国家标准报批稿;10项单位产品(服务)碳排放限额国家标准报批稿;5项企业燃料端计量器具配置要求国家标准报批稿;3项温室气体管理国家标准报批稿;8个行业减排(固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20个行业200家企业在产品、技术、企业、项目4个层面的集计量、监测、标准应用、认证认可的温室气体管理方案集成应用示范。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1.4 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管控,建立完整的NQI技术方案。开展各类家具产品中VOCs广谱筛查研究,建立家具VOCs种类数据库及高关注物质名录,研制相应的有证标准物质;开展多类型家具产品中VOCs的综合释放机理和贡献率研究,建立释放速率及体积承载模型,提出单组分限量建议;开展国内外家具VOCs检测技术及标准的验证比对研究,优化并建立多种技术并存的检测标准体系;研发家具产品及家居环境中VOCs高通量同步筛查技术及现场智能检测设备;选择典型家具产品研究建立VOCs释放标识体系,开发认证集成工具,建立自愿性的绿色家具产品认证体系;集成上述共性技术选择主产区及代表性企业进行示范,并将示范成果改进推广,以期降低家具产品VOCs释放水平,促进形成绿色生态家居环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300种以上VOCs种类数据库1套;30种以上高关注物质名录1份及相应的共含30个以上特性量的标准物质1~2种(不确定度3%~10%);释放速率及体积承载模型1套;10种以上VOCs限量建议;制定家具等产品VOCs检测方法、限量指标等国家标准报批稿5项以上;建立高通量同步筛查技术1项,可筛查100种以上VOCs;研制现场智能检测设备3台,可实现6~8种VOCs检测分析;制定VOCs收集检测设备技术条件国家标准1项;制定绿色家具产品认证规范3项;示范企业30家以上。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引用 weixin 2016-2-21 05:41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序号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1
方  向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2
汤万金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研究员
3
韩  瑞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高级经济师
4
陶雪荣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研究员
5
何小龙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6
滕  旭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检测中心
研究员
7
吴淑琪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研究员
8
李  铮
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教授级高工
9
陈宗伟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
10
钱永忠
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11
李业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研究员
12
刘见中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
研究员
13
康荣学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高  工
14
边鸣秋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高  工
15
李  莉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高  工
16
翟清斌
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
副研究员
17
王  艳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主任药师
18
张庆生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员
19
陶  岚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20
王  晶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
高  工
21
张  亮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高  工
22
周子乔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处  长
23
龙伶俐
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高  工
24
强  毅
中汽认证中心
研究员
25
涂江平
浙江大学
教  授
26
刘碧松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分院
研究员
27
黄永友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研究员
28
欧阳劲松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教授级高工
29
杨建军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院
高  工
30
李立宾
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高  工
31
卢琛钰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高  工
32
王蕴辉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
研究员

引用 weixin 2016-2-21 05:42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 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2016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6)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7)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
3. 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是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5年3月31日前;
(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4. 本重点专项指南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
(2)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指南方向3.1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个)。
(3)指南方向8.3和8.4,要求企业牵头组织申报。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秦媛,栾芸

引用 ChaChing 2016-2-21 12:24
感觉LZ发的一堆相关帖子,似乎直接给个连接即可
如此佔了许多楼层及许多帖子,效果不见会好

查看全部评论(5)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3-29 15:38 , Processed in 0.11581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