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声振论坛 展示 声振杂谈 科研评论 查看内容

从大学排名看学术声誉的排名“悖论”

2017-3-23 16:15| 发布者: coohit| 查看: 468| 评论: 0|原作者: coohit|来自: 科学网博客

摘要: 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本质上都涉及了学校的核心使命,对大学的教学、科研、国际化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中国大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竞争舞台。
  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发布了2017亚洲大学排名(AsiaUniversity Rankings 2017),这是THE第五次发布的亚洲大学排名,共有300所大学登上了此次排行榜,中国大学无论在整体数量上(共有87所大学上榜,含港澳台)还是在位次上(11所高校进入前20名),超过日本、印度等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高校持续发展的上升态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在高等教育上的持续投入(包括研究经费),获得了丰厚“回报”。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亚洲高校排名虽然采用了同样的13个指标,涉及教学(Teaching,权重25%)、科研(Research,权重30%)、国际化(international outlook,权重7.5%)、论文被引(Citations,权重30%)和产业收入(Industry income,权重7.5%)等4大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其指标体系,特别在二级指标中,声誉调查所占比重很高,在教学方面(权重25%),二级指标“教学声誉调查”权重为10%,接近一半的权重,在科研方面(权重30%),“研究声誉调查”权重为15%,占领了科研方面的“半壁江山”,两项声誉调查权重累加为25%,占据了整个指标体系的四分之一,同样,在其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声誉调查比重也是高达33%(两项累加)。而QS大学排行榜的声誉调查权重则更高。

  

  大学的学术声誉对于自身的招生生源、学生就业、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怎么强调和关注都不过分,这是大学在其生存与持续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其内涵丰富,包括其历史文化底蕴及影响、学术成就、生源及毕业生、学术氛围,等等。学术声誉包含的因素,既有客观详实的数据支撑(学生、就业、经费等),也有主观认知的模糊评价(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对大学学术声誉的评价是对一所大学进行的“整体”评价,因为其中涉及到了若干高度关联的因素,如大学招聘教职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求职者须毕业于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时也希望和国外高水平的学术机构进行合作。这是对大学“整体”评价的模糊认定,也是判断其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晴雨表”。

  大学的学术声誉直接关系到生源质量与就业、办学资金筹措等方面,而且通过学术声誉展现出大学的办学形象,对于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的认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的重要手段。

  

  大学排行榜看到了学术声誉的重要传播价值,并由此衍生出商业价值,因此将声誉调查纳入其评价指标体系中,并置于排行榜的重要位置,相应地展开社会调查,通常以问卷调查方式,向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的学者征询意见,以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排序。然而,“学术声誉”正是由于其自身的特征——极端重要,却又无法被确切量化,因此也就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排序,从而形成了一个矛盾的焦点,即非量化的主管与统一标准的客观评价的“悖论”。争议也就由此产生。

  此外,对于调查方法,也备受大家诟病。首先,地域选择的广泛性与否,学科的覆盖面是否全面并且公平地分布;其次,专家学者的遴选及其权威性的质疑,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第三,专家所发表意见的公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第四,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经过统计分析,所得出结论是否具有合理性。因此,大学排行榜进行学术声誉评价时,以何种方式获取信息,所进行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如何取舍,具有极大的争议。

  实际上,在学术声誉的认定方面,广大公众最具有发言权。大众对于大学的认知,并不特别关注细节数据,如招生数、就业率、科研经费等,大学的学术声誉一般被大众认知为大学的社会形象,即为大众对大学的感性认识,并且被大众反复强化,因此具有稳定性的一般特质。对于一流大学甚至是顶尖大学而言,其良好的学术声誉始终被公众认可,或认可度极高,对于相对学术发展水平较低、层次十分接近的大学而言,公众则无法进行准确定位,同样对于大学排行榜所进行的专家调查而言,也是无法对此进行精确分类和定位,因此只能进行模糊评价,这样得到的结果同样被人诟病。

  

  关于数据搜集和信息采集方面,除了涉及到统计方法以外,还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准确的客观数据,如论文情况、经费情况、师生数等方面,可以通过数据库或官方数据进行提取,然而,部分需要学校提供的数据,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有对排名位次的追求,从而容易被质疑。

  大学排行榜发布单位的商业利益至为重要,既要考虑成本又要考虑盈利,和持续扩大影响,因此他们对数据的需求与筛选、分析和统计具有排他性,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及公开程度不够。对大学而言,处于被排名的位置,不具备主体地位,然而排名的升降也会使得学校受到影响,因此,校方也对数据和信息采集十分关注,甚至为了使自家排名位置更有利,对数据采取一些手段,进行简单处理。校友也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母校排名的升降,会提高校友对母校的关注度,从而增强校友的荣誉感。政府是公立大学的举办者,目前的大学排行榜还没有对中国的私立学校进行排行,因此政府作为举办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如何看待这些排行榜和排名结果,对大学的影响最大。社会公众对排行榜认识不一,却是最能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为他们是生源提供者和就业提供方,大众对大学排行榜的认可程度,特别是大学学术声誉的认可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的招生与就业。

  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本质上都涉及了学校的核心使命,对大学的教学、科研、国际化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中国大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竞争舞台,从这方面来讲,大学排行榜具有积极意义;对大学自身而言,排名结果也提供了一个可对比的标准和相应结果,成为评价衡量自身与其他学校差距的重要参考,但要正视这些排名结果,不能搞唯“排名论”、唯“指标论”,正如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大学更重要的是底蕴,不要太过在意那些国内外的大学排行榜”,要坚持立德树人,以育人为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作者:宋金宁,南开大学战略部

最新评论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4-25 14:12 , Processed in 0.08334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