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声振论坛 展示 声振杂谈 牛人牛事 查看内容

经福谦院士:经纬纵横 矢志求索

2016-11-28 14:00| 发布者: coohit| 查看: 595| 评论: 0|来自: 科学之星

摘要: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报道144 经福谦院士

  经福谦(1929—2012)

  经福谦,中国实验内爆动力学和动高压物理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29年6月生于江苏淮阴,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8月从长春地质学院调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

  在内爆动力学实验设计技术研究中,提出了“严重稀疏范围”概念,为加快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内爆动力学实验测量技术中,提出了“绝对保护”技术方案;在超高压物态方程实验研究中,成功解决了外干扰电磁场屏蔽设计等关键性技术难题。在高压物理学科领域,倡导成立了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创办了《高压物理学报》《爆炸与冲击》等核心期刊,率先成立了国防领域第一个重点实验室,撰写了《实验物态方程导引》《动高压原理与技术》等学术著作,为推动我国高压物理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及科技进步奖多项。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现今国际公认的高压物理研究领域的学术领袖毛河光院士曾亲笔写下:“经福谦先生是国际顶尖级的科学家。在动高压领域,久享盛誉。他研究的深度、动静结合的思想,对青年后进的鼓舞、和同行的合作,都是我们的楷模。对中国高压事业,幸而有经先生的开启。”那么,经福谦先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从“一穷二白”中起步

  经福谦1929年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那时,经福谦怀揣强国梦想:“百业待兴,创业召唤,要我们去遍尝闯荡事业的苦与乐!”正当他决心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大干一场时,突然接到调令,转到二机部九所改行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工作。经福谦二话不说,几天后就卷起铺盖到北京报到。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经福谦与之打交道的对象从地震波转到了冲击波。当时国外只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从事此类研究,但由于保密原因,他们从未发表过有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则属于尚待开辟的一块处女地。没有知识积累、没有技术储备,甚至连参考资料都少得可怜,科研工作堪称从“一穷二白”中起步。

  在当时提出的“边干边学,干成学会”口号的鼓舞下,经福谦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过程。这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清粥和小窝窝头在肠胃里打个转,就没了踪影。有些同事晚上早早地躺到床上,名曰“降低能耗”,但经福谦没有这样做。夜深人静,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伴着肚子咕噜咕噜的叫声,全神贯注地看书、做笔记。参考资料只有一本苏联的《爆炸物理学》,被他视若珍宝。捧着这本书仔细读,把里面的概念和公式掰开了揉碎了分析,那本书没多久就被他翻得快散页了。同时,他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工作,根据蛛丝马迹查找资料,一点一滴地补充所缺乏的专业知识。通过自学掌握了相关知识后,他就在单位内组织讲座,指导各个课题组探索和建立不同的实验方法。他曾和同事们说过:“为什么总是说,苦学、苦思、苦练。因为学习、想问题、练功夫都是苦的。对一个问题三番五次搞不通,那个乏味,那个苦呀!但是你再坚持一下,弄通了问题,心里那个甜就不用提了,那是任何美味都比不上的,真所谓苦尽甘来呀!”

  经过持之以恒的奋斗,经福谦与同事们协力开创了我国高压物态方程实验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和测量方法,而且培养了一批测试人员队伍,对核武器事业的起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子弹攻关期间,针对爆轰实验中存在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不相符的问题,经福谦指导课题小组成员不同时刻在模型的不同位置,采取多种测试方法来对比测试的结果,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经福谦发现根据当前所用声扰动传播范围确定边侧稀疏区是对边侧稀疏边界的一种高估。据此,他提出了“严重稀疏范围”概念,并在定量上得到了与实验基本符合的结果。

  通过努力,经福谦不仅解决了测试技术上的难题,而且他提出的“严重稀疏范围”这一概念,改变了实验设计,减少了两轮大型实验,从时间上加快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进程;而且在突破氢弹实验中,根据“严重稀疏范围”的概念,将几次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他给出了修正的不受干扰的一维结果,使氢弹研制也省掉了部分实验阶段,从而缩短了研制周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经福谦热泪盈眶、激动万分。1982年“聚合爆轰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手捧着金质奖章,经福谦百感交集。他说:“在这获奖名单的后面,还有百名以上直接参与但没有列上名单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是我们事业的无名英雄,我们应当永远记住他们,荣誉是永远属于这个集体的。”

  “小分队”的崛起

  在核武器研制任务中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获得了大量物理数据之后,经福谦的头脑里装进了一大批科学技术的新事物。对重要物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之后,他认为针对以高温、高压为主要特征的极端环境条件下,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态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于是他决心在我国开拓这一方面的研究,推动高压物理学科的发展。但是,当时国内投资很少,高压设备十分缺乏,高压研究队伍的规模很小。面对发展困境,经福谦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号召:我们高压物理学科在国内是“少数民族”,我们要团结,我们要自强!

  1978年,经福谦与著名物理学家何寿安积极联系国内多家单位,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高压学术讨论会,决定把全国的高压物理同行凝聚起来,共同推动我国高压物理学科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支持下,以何寿安和经福谦为首,于1983年组建了中国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引导中国高压科学快速发展。

  有了专业委员会这个“主心骨”后,经福谦又主张打造高压物理学科自己的“阵地”——出版学术刊物。他认为,学术刊物是传播从固有的学识里激发出的新思维,这种新思维越活跃、传播越广,以至达到标新立异的程度,才能独树一帜成为一门学科。他建议期刊的名称为《高压物理学报》。著名的原子分子物理学家芶清泉曾评价道:“有人提出要重视高压物理,研究高压物理,发展高压物理,这是学科发展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国际上有名的刊物叫《高压研究》(High Pressure Research),也未明言高压物理。因此创办《高压物理学报》是一个创举,促成这个创举,经福谦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国家经济很困难,科研经费极少,办学报的费用成了头号难题。经福谦毫不犹豫地决定,由他所在单位承包每年办刊费用。他着手组建了编辑室,设置了印刷车间。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期刊顺利出版,达到了较高的质量水准。发展至今的实践证明,《高压物理学报》为高压物理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园地,成了联结广大学者的纽带,也为年轻创新型科研人员的培养提供了一片沃土。

最新评论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3-28 23:34 , Processed in 0.07156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